在銀監和教育部門嚴打之下,網貸平臺等“染指”校園貸的“偏門”被堵上。為了滿足大學生合理借貸需求,監管部門又開了一扇“正門”,銀行作為“正規軍”迅速補位。一邊是“嚴監管、防風險”的高壓,另一邊是大學生群體借貸的剛需,銀行能否為大學生“貸”來滿意?(9月29日 新華網)
最近兩年,隨著網絡借貸的泛濫,“校園貸”時不時出現在大家面前,之所以一次次成為新聞,是因為伴隨著“校園貸”的,往往是恐嚇、暴力、催債與高息,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這些青年學子身上。受到輿論影響,相關部門也在努力,讓正規銀行進入校園補位,對“校園貸”加強監管,防控風險。不過,在筆者看來,大學生真的需要“校園貸”么?“校園貸”是大學生的必需品么?
早在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對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撰寫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幾乎占據一半。只要你是在校學生,網上提交資料、通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就能輕松申請信用貸款。不過輕松之后引發的悲劇不容小覷,最早的校園貸事件是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因無力償還而跳樓自殺。此后,各種被校園貸逼死、逼瘋、逼退學、逼破產等案例,猶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不時牽動人心。
這些大學生,用“校園貸”貸款來干什么?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生,不像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自己養活自己的傳統,很多大學生都是靠父母的資助讀完大學。即便是十多年前,教育產業化剛剛興起時,壓得很多普通人喘不過氣來,很多農村父母“砸鍋賣鐵”也供子女上大學,而國家也出臺綠色通道,提供了低息的助學貸款。按理說,現在人們收入高了,生活水平好了,更不需要讓子女過苦日子了。這些大學生們用“校園貸”究竟干什么呢?
有的人用“校園貸”消費購物,有的用“校園貸”打賞女主播,有的用“校園貸”買裝備玩游戲,從中可以看出,“校園貸”背后,是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日益膨脹,背后蘊含的大多是負能量。當然,也有極少數人用“校園貸”創業,不過,這種無異是極端非理性的“飲鴆止渴”,因為,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任何正當行業的盈利能夠高于“校園貸”的高息。
盡管教育部和銀監會等部門出于學生安全考慮,叫停了“校園貸”,讓銀行這支“正規軍”進駐校園,為學生提供貸款服務。但是,大學生們仍然應該理性看待貸款這件事,究竟需不需要貸款?為何要貸款?貸款來干什么?想清楚了這些問題,再貸款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