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關于“大學生嫌1200元生活費太少而怒懟母親‘不是親生的’”的新聞,引發(fā)了社會對于大學生活費到底多少合適的議論,隨著各高校進入開學季,議論逐漸深入到關于大學生或者說90后的消費觀,摧生了一些對消費的理論思索。
關于消費,通常認為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需要。然而,現(xiàn)在不少大學生消費的動因卻超越了“需要”,變成了“想要”。有位1997年出生的小徐,5 年前開始迷上收藏微縮模型,平均每周都要購買新物件,從小兵人到“坦克車”,品種眾多,現(xiàn)在已有近600件,仍渴望獲得更多,因而繼續(xù)著這方面愛好的消費。即使是飲食消費,一些人也并非止于生理的需要,更是精神上“想要”。1977年出生的小姜,自稱“對吃很執(zhí)著”。在上海讀大學兩年多,吃過很多館子,她說對這座城市的情感記憶,很大程度來源于食物的味道。
基于“想要”的消費,較之為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消費,自然要有更多的花費。有人斥之為揮霍浪費,是過于片面化簡單化了。實際上,人的消費欲望是有層次的,居于底層的是滿足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的欲望,這是實現(xiàn)基本生存條件需要的欲望。在此基礎上,還有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的欲望,滿足尊重需要的欲望,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欲望。當社會衰敗,人們處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已經(jīng)十分困難,那些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受到嚴重的壓制,根本無法展現(xiàn)出來。但這些欲求一直是存在的,為人們所“想要”的。“想要”是更高層次的“需要”。如今政通人和,經(jīng)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的高層次精神需求隨之也就表現(xiàn)出來。90后的大學生成長于物質(zhì)充裕的社會環(huán)境,消費行為不再限于為了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被現(xiàn)代文明剌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因而消費上的追求越過“需要”進入了“想要”,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人的進步。
自然,大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一,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能夠多大種度追求自身“想要”的,這需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不可任性。迷上微縮模型的小徐,與“對吃很執(zhí)著”的小姜,他倆的愛好都是要有一定經(jīng)濟力量為基礎的,并非“想要”誰都可以馬上“要”的。何況,興趣愛好應當百花齊放,各逞其美,從中展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個性追求。這里不宜囿于從眾心理,盲目攀比,更不宜“打腫臉充胖子”,由此形成透支消費、超前消費,背上負債的包袱。這是需要社會各方面對年輕人進行教育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