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號角已經吹響,考研大軍們已經在這條名為考研的“獨木橋”上緊張跋涉了近一年的時間。然而隨著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臨近,有一群人卻在橋上產生了動搖,萌生了“棄考”的想法,成為了棄考一族。
2018年考研人數已破200萬,被稱為世上最難考研年,而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考研的“獨木橋”越來越窄,臨近考試“棄考族”人數猛增的現象也不鮮見。據統計,每年研究生考試中棄考率約占10%-20%,“進”還是“退”成了很多考生的難題。
我們不難發現,“棄考族”不是一個單一的群體,考生們棄考的類型也各不相同。有的考生因為臨近考試,心理壓力增大,心態崩潰導致棄考;也有的考生屬于跟風考研,意志力不堅定,覺得自己通過的幾率不大所以選擇放棄;還有的考生考研的目的就是為找工作添加成功的砝碼,在備考過程中已經找到理想工作,所以權衡之下選擇工作;考研是場持久戰,考生在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后,選擇提前步入社會,因此也有部分人選擇棄考。
為什么“棄考族”現象屢見不鮮,想要尋求答案,我們的關注點還是要回到考生們考研的原因上。
考生們選擇踏上這座“獨木橋”的原因可以分為幾個方面:有的考生想借考研的東風提高學歷找一份理想工作;有的考生希望在自己的專業上能更精進,潛心做學問;還有的考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受轉專業的條件限制,所以想借跨專業考研去學習自己心儀的專業;被父母逼迫被動考研的也大有人在。名校情結、提升人脈、戶口問題等也使考研成為一塊香餑餑。歸納為最重要的兩點就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和就業壓力,這兩方面就像塊巨石壓在考生們的身上,讓他們難以放松。在負重前行的考研之路上,很多人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越臨近考試越焦慮,也成為了考生們不得不面對的坎。
“每天站在天臺上背誦,做真題做到心態崩塌。”“壓力大到滿臉都是痘痘。”“考研是一個孤獨的自我選擇,身邊沒有同伴,只能獨自上路。”考生們此時的境況像極了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日復一日得推巨石上山,考生們一天天得在自我懷疑中復習備考,兩者無望的心情是一樣的。但就像阿爾貝·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所說的:“向著高處掙扎本身,便足以填充一個人的心靈。”即使考生們推著“考研”這塊巨石踽踽前行,他們也應該比巨石本身更加堅硬。
“棄考族”的出現絕不是偶然,是多方面作用產生的現象,要想緩解考生們的棄考心理也要從多方面著手解決。
當今大學生就業市場還存在著“唯985、211”論、戶籍制度等不同程度的亂象,考生們為求好工作而踏上考研之路,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逐步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合理規劃招生規模,拓寬“獨木橋”才能讓橋上的考生們多一份心理保障。相對的,用人單位也應該走出“重學歷、輕能力”思維誤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招聘,有時候學歷能“鍍金”,但是能力本身就是金。考生們也應該樹立正確的考研觀念,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要一邊復習備考一邊分心思各處求職,把精力放在一個方面最后才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面對考研這座“獨木橋”,有人選擇咬牙堅持,也有人選擇急流勇退,不論是“考研族”還是“棄考族”都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