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爾多蘭已經拍了7年的電影了(第七部將在7月份開拍),在下周他將迎來他的27歲生日,(文章發布時間為16年3月18號)大家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了。自2009年他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面世起,(該影片講述了一個并不完美的母親,和她正在探索自己性向,且在情感及精神上開始覺悟的同志兒子之間的關系斷層充滿了黑暗,暴戾和殘忍),多蘭越來越出色了。他拍攝出精妙絕倫的電影,極富有洞察力,語調深刻,這使人想起費里尼的嬉戲精神和伯格曼式的主題內聚力(我當然熱切盼望多蘭本身也能被作為格言收入世界電影百科全書的詞條中,多蘭式的精神浮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當導演,他還是所有的電影劇本的編劇并親身上陣,在大部分作品中演繹角色(最大膽的一次就是在他的處女中;然后就有人好奇想知道在首映后他和他媽媽到底說了些什么)。去年他竟然能擠出時間執導阿黛爾的《Hello》音樂錄像帶,到目前為止,該MV在油管上的播放量近15億(現在已經有將近15億1千萬的播放量了)。這個電影才子以直逼伍迪·艾倫的速度高速產片(僅今年他就將兩部片子放入他的拍攝日程,這簡直就是比圣誕節的到來地更能讓我激動。。
有人會覺得以這效率產片可能會在影片質量上作出妥協,但這種論調顯然和多蘭無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具個人標志性地進行著自我演化;它們中時常出現黑暗面和崩潰點(例如他的電影“我殺”的最后一幕,母親身著婚紗向遠處跑開,與此同時,多蘭的角色卻極力地想要要抓住她,這就是很典型的弗洛伊德風),但他們卻各自傾向于情感的敏感精妙而非過分的情緒化。
拿他的第四部長片《湯姆的農場旅行》來舉例子,這也是他第一部不是源于他個人的故事而是基于原創劇本的作品。這部電影很直觀地鋪陳著不安和恐懼,除去就影片表面產生的令人產生幽閉恐懼的場面調度和若隱若現的場景設置,電影是成功的,因為我們只能不停去猜測它內在精神狀態。湯姆(多蘭飾演)在男友去世不久后,前往他童年生活過的農場并發現對方父母對他的同志身份一無所知后會作出何種反應?當他和他男友的哥哥弗朗西斯(皮埃爾伊弗卡第納爾飾演)共舞,這到底是只誘惑之舞或是一次宣告男性絕對掌控權?母親阿佳莎(利茲羅伊飾)是否比她所展示的要聰明得多?為何弗朗西斯要對阿佳莎如此保護呢?
我們對絕大多這些都并不明了,但這并沒使得電影變得渾濁而費解,反而給予其一種整體上的效力。我們可以和湯姆一起感受到一樣的隔絕和恐懼,而在預告片里,這中表現絕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同時在影片中也展示了多蘭收放自如的能力,印證在其作品方面,他一直秉承的作品的延展性,這也保證了每部影片都擁有吸引人的特質。
他的電影也存在一個中心主題,即母子之間時常緊張的關系;甚至在他的第二部作品《幻想之愛》中,一種帶有“占與祖”影子的三角關系,一女、一男、及尼古拉斯一個取向表現模糊的欲望對象,拿影片結尾處來看,多蘭的角色再這一場景中對著尼古拉斯的褲子打飛機,此時卻被尼古拉斯的母親意外打斷。這場看上去有些詭異又好笑的表演正凸顯了多蘭的性格,就好像不加進一個母親的角色就無法繼續拍下去了一樣;但值得慶幸的是,多蘭最擅長描寫的就是這種母子關系,這種場景在別的影片中卻易顯得極其糟糕,說不定可以毀掉整部電影。
多蘭最近一部作品《媽咪》延續著他先前刻畫的主題:一位年輕的母親照顧她十五歲且剛從少年管制所歸來暴力傾向的兒子,同時街對面的年輕女人開始進入他們的生活。這是個勇敢、大膽的電影,以1:1寬高比進行攝制,比起說這是一次影片制作的創作,它更多的是對角色心理狀態的(又一次)陳述。有那么一瞬間,屏幕被打開,在“Wonderwall”的音樂中,主角的世界也開始展開;但在觀看影片的其余部分時,我們和里面角色的一樣都被限制在方形的屏幕之中,影片構圖集中,每個人在視野狹隘的狀態下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焦點。
這是否是一個對母親角色的又一次表現?這樣如此的執著地關注于一個人,是否使母親變得除了她此時的處境,而難以關注到其他事物?確實,也許它也是一個關于青春期自我沉溺的宣告?史蒂夫最終看來還是個討人喜愛的角色,但也恰到好處地因影片狹窄的視角而多處受阻受挫。
這些可以解釋對于多蘭整體的美學觀念和形式上的疑問。很多人詬病其音樂劇式的傾向,但對我來說,多蘭只是在電影中用外在的變現反映其內部的信息;自它的第一部作品開始這些特征便不難被察覺。以這種方式,影片開始逐漸形成它的慢鏡頭,極度清晰和超高的辨識度,正因此時人物也處于這樣情感體驗之中,世界仿佛就此放慢速度,情感被延長。這是他任何一部電影中都可以感受到的一部分中心刺激感。他竭力把他的個人風格特征穿插在人物角色復雜的情感中。
這帶來的效果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展示了多蘭作為導演極強的共情能力,同時,擁有一雙與角色感同身受敏銳的眼睛。通常當我們作為觀者,也是感受著那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其次,它使多蘭美輪美奐的,對美學無盡止追求的電影風格在這里得以實現。如果多蘭對于他的電影要怎么樣向我們刻畫人物角色有想法的話,他基本上就能夠把電影做的讓人過目難忘。不管是視覺受限的《媽咪》,畫面混搭的《我殺》,禁欲壓抑的《湯姆》,抑或是夢幻臆想的《幻想之愛》,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正如韋斯安德森那如珠寶般存在的電影作品那樣,畫面如寶石般切割精準,更言之,情節似經由統計師嚴密計算過的數據般準確細致。
因此,“雙面勞倫斯”得以成為多蘭最為大膽而勇敢的電影,這是一部長達3小時,可稱為勞倫斯(梅爾維爾·普波飾)的個人史詩,剛剛以跨性別者女士的身份完成出柜的勞倫斯,以及這次轉變對他和女朋友弗萊迪之間關系的影響開始一一展現。當以回顧的方式,它完整了拉斯·馮·提爾(均以愛為基調)具有悲情三部曲特征的部分,而且就在這部作品中,多蘭用力過度的傾向在此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如果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不盡人意的一部,那也并非就是一部無力的電影,只是在此片中多蘭好像不得不(被誤導般地)將這一概念收為己用,因為某些原由,而超過了他自己本身。片中充滿了大量的人群,關鍵角色通過不同地視角貫穿著呈現在其中,影片風格也頗為豐富多樣。(影片以1:33的寬高比攝制,其間穿插著許多的“音樂錄像帶”式的拍攝片段)
而這一切在《湯姆》中卻顯得合理,它的絢爛和模糊性,都得到有效的操控。也許這是多蘭最接近于超越自己的一次。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作品(同樣的,他好似一個纖弱版的費里尼,在所給時間內和條件下,通過更優秀的表現百分之九十地超越了原先的自己),惟缺先前他情感上源源不斷且極大的力量感向前;好像他在自己的泥潭中深陷而無法自拔。片中擁有一個十分清晰的中間點,此時視角開始轉變,同時時間線繼續向前推進;也許上述作為電影亮點的雙結局,在加入更多血肉之后效果會更好一些?
即便如此,從某種方式去看,多蘭的優秀仍然有目共睹。對于一點我們可以很好理解,多蘭能夠在他最糟糕的一部影片中選擇最佳的方式去打開視野同時去豐富它;正因為他是這樣一個真正懂得欲望的魅力的導演,能讓你不斷地想要去探索他究竟還藏著什么新鮮的東西沒展現出來。
事實上,在當前仍然出產的優秀導演之中,他似乎是最烈性的一位,不禁讓人想起例如讓.雷諾阿、特呂弗、阿涅斯.瓦爾達,當然還有費里尼這些電影巨人們;甚至在《媽咪》的創作和對形式的調動把玩中,以某種方式去看,能找到吉加.維爾托夫般的創新精神的影子。
但不要被他騙了;盡管它的電影存在這些讓人回憶起那些大師的元素,他仍然保持著自我,完完全全,赤誠以待。每一幀極富辨識度的畫面毫無疑問都顯露著多蘭的影子,同時我希望他的職業生涯將在樂趣中長久下去,而觀眾們也能歡喜地發現了他實現這個方向的勢頭。我還希望他(多蘭)激勵著這個領域如潮的潛力新人們,持續進步、大膽突破;現在我們需要這樣的一波新浪潮,而且我希望多蘭能成為踏浪追潮的第一股勁風。
他確實在他的電影中證明了這點,讓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