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招生辦公室在其官方微信上發布消息稱,中南大學在新一年即將試行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模式,2018年部分新入學的學生,將根據學科類別進行招生,根據不同類別通過半年到一年半的通識培養后再選擇專業方向。
所謂的大類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學科大類或者學部大類,不分具體專業進行招生。實際上,全國已有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始實施不同規模的大類招生。“大類招生”顯然已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與“大類招生”一同來到的,除了本科生學習模式和制度的改變,更給學生帶來了諸多好處,同時,也為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往的專業招生,在填報大學志愿時,則需要學生對今后四年學習的專業有清楚明確的目標,這對于剛剛參加完高考、還對大學并不算非常了解的學生來說未免有些困難。填報志愿的時間只有幾天,考慮決策的時間同樣也只有幾天,如果不能對某一門類的某一專業有清楚明確的認識,學生一旦進了大學,發現填報的專業與自己所想相去甚遠,這時已為時已晚。而大類招生的推行,無疑可以降低學生填報志愿和挑選專業與方向的難度。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向,進入大學后根據本人意愿、專業興趣和就業意向等因素再細化專業,給予了學生多重選擇,無疑是造福了學生。
任何兩個學習階段中間,都會存在著一定的鴻溝,高中和大學也不例外。大學的學習不同于中學,大學需要學習的科目更多、知識范圍更廣、更講求自學能力。打好基礎便是更好適應大學學習的重要前提,在這其中基礎通識類課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09年便開展大類招生的南京大學便將基礎通識類課程分為了五個部分,課程包括了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近現代史等,全方位的拓展學生的基礎知識面,更好地為之后深度更深、難度更大的專業課程打好基礎。唯有地基穩固、才能蓋起更高的大樓。
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任何一個學科都不可能脫離開其他學科的支撐單獨進行研究,學科融合式的學習成為當下大學生學習模式的新風向。就以社會學專業舉例,社會學是對社會行為和人類群體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與學習不能缺少傳播學、歷史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支撐。而按專業招生的中南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卻較難接觸到這些社會科學課程,學科學習內容單一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來。但在大類招生的模式下,社會學會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成為了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生的基礎課程,這將很好地促進學生跨學科的視野和思維,更能發揮出中南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優勢。
目前,“大類招生”已經成為大學教育改革的“新思潮”。“大類招生”所強調的就是夯實基礎與向上前進的配合,在低年級夯實了基礎,才能更好地在高年級時面對專業的課程更加游刃有余。“大類招生”更貫徹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意愿,為國家“打造”更有競爭力、更富創造力的大學生群體。中南大學推行這個“新思潮”,更可以增強學校吸引力,吸引到更多優質的生源,提高中南大學的競爭力。
但是,當“大類招生”這個風吹來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它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是冷熱專業如何平衡的問題。大類招生將幾個專業分成一類統一進行招生,當通識教育階段結束后,學生面臨著選擇專業方向的問題。有熱門的專業方向也會有冷門的專業方向,選擇專業方向時,熱門方向勢必受到學生們的青睞,冷門的專業方向則會很少有學生選擇。如何平衡熱門和冷門專業,防止出現一頭扎堆、另一頭無人的問題,則成為了大類招生實行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大類招生對師資力量的要求較高。大類招生讓數個專業方向的學生在通識教育階段上一樣的課,但某些通識課程沒有足夠的教師配備。例如“傳播學概論”課程,該課程在中南大學只有三四名老師有資格教授,實行大類招生后,勢必會有幾個類別的學生需要上這一門課,但這個教師數量難以滿足大類招生下課程安排的需求。如何平衡師生的課程需求,成為了學校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最后,大類招生的實施或許難以難以實現其初衷,甚至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大類招生的初衷是為了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夯實基礎擴寬基礎面,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初衷或許會較難實現。在設置通識類課程時,某些大學可能會想要設置更加豐富的通識課程,殊不知忽略了通識課程與門類方向的關系,造成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這樣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空前重視更是中南大學不斷發展的難得機遇,實行大類招生,也順應了培養更加專業、能力更加突出的人才的潮流。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實行大類招生后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這考驗著決策層和管理層的智慧。如何進行較為完善的大類招生,將會是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