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微信推送中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那年親戚被保送研究生了,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絲毫沒有感到驚訝,因為這是他該得的:
室友喊他逃課,他說,我要去圖書館看書;
室友喊他去喝酒開party,他說,我要去找老師研究課題;
室友喊他去網吧通宵,他說,我不去了,第二天還得早起。
你是否認為他不合群?
但其實他不是,他只是不想把時間消耗在那些無用的事上。
讀書之余,他還參加學生工作,去做了社會調研,去學了攝影。”
因為不害怕“格格不入”,所以他一直都有做自己的勇氣和底氣。因為不害怕被別人看作異類,一直堅守自己本心。
“ 不合群 ”
我這里說的遠離人群并不是說要你離開集體,不與他人交往合作,因為人本質中的社會性,人與人的交往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那為什么又要說“不合群”呢?因為人一到群體中,就會不由得壓低自己的欲望,從而拼命去選擇附和別人的決定,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不合群指的是不要盲目合群。
平庸之惡
漢娜·阿倫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漢娜·阿倫特認為罪惡分為兩種,一種是極權主義統治者本身的“極端之惡”,第二種是被統治者或參與者的“平庸之惡”。
其中第二種比第一種有過之而不無及。個體具備意識,而群體是無意識的,當自己拋出一則意見,就能帶走一票群眾。所以當一群人坐在一起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大家會互相影響,互相干擾!
所以說,一個人的時候,還能保持自己思考的理智,而進入到群體中,個體就喪失了原有的獨立人格和清醒的思考,不再辨析對錯,沉浸在人云亦云的同化中,成為只會盲從的“烏合之眾”。
拒絕平庸 修煉自己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成長本來就是一場孤獨的冒險,可惜有太多人為了融入某個群體,而和自己背道而馳,迷失了方向。每個人都是孤孤單單的來到世上,然后孤孤單單的離開,不忘初心,才是活著的本質和意義。在這物欲橫流的快節奏社會追求本心似乎變得彌足珍貴,忙碌著,不知為何而活才是最可怕。
與其把時間都花在無用社交上,不如努力精進業務,提高自己。
當你手上有漂亮的方案,有強大的氣場,即使你不刻意尋找,也會有人“不請自來”。
只有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到極致,那些和你擁有相同頻率的人才會選擇和你并肩同行。
處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則,有鑒識, 有堅守。既然夢想在地平線上,那么留給世界的只有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