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想象一個用鋼鐵堆砌的城市,罩上黑色的帷幕,配以最懾人的尖叫和最濃厚的恐懼;請你想象一個沒有希望的城市,散發著最無可救藥的絕望;請你想象一個以死亡去生存的城市,沒有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這就是找死專賣店所在的城市,一座死亡之城。
這座城市叫忘教城,人們早已失去前輩所信奉的信仰。當靈魂不再有依托,肉體便開始尋找新的歸宿。
那就是死亡,也就是找死專賣店存在的意義。它專門為尋死的人們提供各種自殺的工具,從毒糖果到上吊繩,從武士刀到死亡之吻。這家老店代代相傳,生意興榮。直到有一天,一個人的出現,讓忘教城的人們感到生命除了死亡之外,還應有一點別的東西。
這個人便是店主三島的小兒子,阿朗。阿朗是整個家族中唯一會笑的人。從出生起,他的言行舉止就與家族形成巨大的反差,他會為姐姐設計笑臉面具,他會因為與伙伴一起玩而興奮不已,甚至于,他會勸來商店的尋死者,珍惜生命。
阿朗對家族的叛逆,以及對生命的熱愛,構成了《找死專賣店》以雙方不斷沖突為主線的的劇情,讓故事在矛盾中得以不斷發展。隨著劇情深入,出現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卻頗具意味的情節。
但是,這本書最大的沖突卻出現在整本書最后的四個字——“他松了手”。正是因為最后的四個字,使整部小說的寓意有了質的變化。
小說的最后章節,身為店主和父親的三島,無法忍受阿朗帶來的生之希望,因為這個希望使找死專賣店的存在受到威脅。他試圖殺了兒子,卻遭到全家人的反對,因為他們早已被阿朗樂觀的態度打動。當阿朗不慎摔下樓,卻幸運地抓到家人放下的繃帶時。三島漸漸被兒子對生命尊敬和渴望的態度所感染,決定幫助兒子上來。
就在全家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冀的時刻,就在阿朗馬上就要被拉上來的時刻,他松了手。
全文在這里得到升華,也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什么曾勸阻那么多人放棄死亡,給死亡之城帶來了生機的阿朗,最后卻放棄了生的希望?
初讀之時,我深感不解,作者在巨大的反差下要表達的是什么?
該書的作者是法國作家讓特磊,以靈巧的文字及多變的風格著稱。《找死專賣店》秉承的是黑色幽默風格,其電影版也充斥著哥特風。正是這種怪誕的創作方式,使小說的矛盾可以充分的展現。
小說的主要矛盾即是生命代表阿郎和死忙代表三島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個矛盾的突出爆發點在文章的結尾處,使得小說給閱讀者以強烈的震憾。
在單一的專賣店場景和多元感不足的缺憾下,作者巧妙地運用文字上的幽默風趣拓寬了小說的空間深度。比如,小說中就大量運用了不同的商品名和建筑名。而這些名字無一例外是采用各地自殺名人的稱呼,比如埃及艷后、特里斯丹、法國總理貝雷戈瓦等,就連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出于此,比如專賣店店主三島,即出自日本知名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正是運用這種亦真亦假的怪誕手法,使得小說的知識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作品的可讀性大大增強。對讀者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雖然這本書以相對簡單的文字構建了一個荒誕的文學世界,但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并沒有因此而削弱,反而愈發的深邃且耐人尋味。
其實,小說在探討的,實質上是生與死的關系。對于這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任何時期都有人都此做過研究和解釋。無論是佛教輪回觀、道教的成仙觀,還是基督教的原罪說,在神學時代,人們更多的死亡看作是對生命的救贖,如培根就說:“死亡是對宗教的虔誠,對塵世罪孽的償還。”
而在《找死專賣店》中,生與死的關系不像是對立的敵人,反而像共舞的舞者般。小說的結尾處有這樣一段描述:“阿朗靜靜地看著他們,他們每個人的幸福,對未來的信仰以及臉上綻放的笑容,就是他一生的杰作。”阿朗的生命杰作完成了,他滿足了,選擇了松手。試想,在一個毫無生機的死亡之城中,阿朗能夠使他人是生命軌跡得到轉變,完成這樣的生命杰作,對于他的家庭乃至整座城市、整個世界所體現的價值,又何異于開天辟地。他能不滿足嗎?他還會有什么遺憾嗎?
小說中,生命的代表阿朗和死亡的代表三島共存于一個環境中,黑格爾說:“存在即是合理。”即使充滿矛盾,我們也不能否定生與死的共存性。進一步說,小說中的生與死不僅僅是共存的,更是相承的關系。三島是父親,阿朗是三島的孩子。父子關系孕育著最樸素的生死之章。在這里,特磊匠心獨運點出了文章核心——生命之花盛開在死亡泥土之上。阿朗的死亡,不是對生命的否定,相反,是對生命的成全。
正如澳大利亞女作家黛博拉·阿德萊德的《死亡居家指南》中,當主人公在得知自己將死之后,竭盡所能的為生者創造條件,去體會生的意義。在此,死亡就不是一件傷感的事情,相反,它以一種詩意的方式提醒每個生者:好好活。
我非常贊同《找死專賣店》的生死觀,即死亡與生命是共存與共生的關系。兩者絕非對立,而是一種包含、一種統一。生命的意義在于體驗,在于以時間的長度去衡量空間的深度。死亡是生命體驗的一種形式,當我們窮盡生命的體驗之時,死亡,便是生命的終極體驗。
對于窮盡生命之體驗,在我看來,便是對自身認定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以長度來衡量的。倘若你實現了自我價值,那么即使你的人生再短暫,你的生命也是富足的。
當死亡不再是生的對立;當死亡成為人們無悔的選擇;當死亡以平和的方式去喚醒人們心中對生的渴望。我們的死亡才會如落紅,化作春泥,呵護生命的花朵。我們的死亡才會有其應有的價值。
最后,用泰戈爾的一句詩來推薦《找死專賣店》——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