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運動提醒我們心理學不僅僅對疾病、弱點、傷害進行研究,也研究優點和美德。治療不只是修復錯誤,同時也要塑造正確的東西,積極心理學嘗試用最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及其復雜的人類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特殊問題。還涉及到如何將學校和社會聯系起來。
本課程的基本前提。A是關于搭建橋梁的,搭建學科之間的橋梁,廣集思源,搭建學術界與社會之間的橋梁,B是改變是可能的,無論是個人變化還是組織變革。C是決定幸福的因素是內部而不是外部,雖然外部也很重要。幸福主要在于我們如何看待世界。D是只能順從人性,接受他所有的缺陷和優點,而不是試圖從心理層面上完善它。E是幸福不應該只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還是一種道德追求。
第一個前提:搭建橋梁:搭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學術界內外都有很多人將世界一分為二,他們將外部的世界看成是現實的,骯臟的,不潔的;而學術界是崇高的,有理想的,神圣的。這種區分帶來傷害,它同時傷害了學術界和非學術界的人。大學小心翼翼的將我們與外界活動隔開,這樣最容易打擊學習興趣,阻礙學習進步,大學不適合獨身生活,必須要與身邊的人互動,這點對大學生活非常重要。另一種心理學就是拋開實驗室的研究,走到外面的世界,與外界互動,接觸那些骯臟的東西,在外面工作并吸取經驗,然后將得到的經驗帶回實驗室。現在你們來到這里,且大多數人將來都不會進入學術界,你可能會想:學術界要結合實踐做研究,那和我有什么關系?它不僅和你有聯系,而且息息相關!因為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學生們的使命感,對成功的渴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愿望。“我怎樣才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充滿熱情,理想化,渴望改變世界是所有學生都有的想法。很多人認為這一代人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更成功,取得更多榮譽,變得更有威望!這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是的,榮譽、金錢、威望是重要的,但有這些刻板印象的人,他們只看到這些是最重要的嗎?他們并不渴望改變世界。“我曾有世界上最良好的意愿,我有最善良的心想為世界做貢獻,我奉獻出時間和金錢,但還是覺得若有所失,我覺得我能改變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弱了!”因為美好的意愿和理想主義雖然必要,但卻是不夠的。因為很多時候,即使有良好的意愿,我們的能力還是有限,或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帶來的傷害大于幫助。有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到了今天仍有想做好事的人卻好心干壞事。數十年來,心理學家都有良好的意愿想幫助高危人群,投入大量的金錢但收效甚微,因為他們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特定情況下,他們應該問這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成長環境惡劣,依舊能夠成功?學校的研究并沒有運用于現實,例如:有多少教師在課室努力工作,日復一日的研究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的期望就是學生自我實現的語言。如果我們有很高的期望,如果我們在學生身上看到了潛能,那么這種潛能就可能被激發,如果我們看不到這潛能,他們就會像萌發的幼苗一樣被扼殺。有多少老師了解這研究,他們怎樣通過自身的信念創造出自我實現的寓言來影響學生。
自我尊重:你如何提升自尊?當我們不加區別的贊揚別人,我們實際上是在長期的默默地傷害他們而非幫助,無論對他們的幸福感還是成功。要經常贊美別人和孩子,這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贊美。瑜伽練習比任何試過的干預措施都有效。犯人在監獄里練瑜伽會降低他們第二次犯罪的機率。有多少人知道冥想能夠轉變我們大腦的思維,使我們更能夠感染的積極的情緒,在面對痛苦時更堅強,有多少人知道每周三次體育鍛煉,每次三十分鐘,與最強勁的精神藥物有同樣的效果?這些都是實際與理想主義的結合。在解決沖突時,大多數人好心想要解決沖突,讓人們坐下來好好談談,然后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很多時候反而讓情況更遭,因為人們只是聚在一起商談,接觸還不夠。“你需要的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一個集體實現的目標,一個自己做不來的,由一個內部有沖突的小組來實現,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解決沖突,不僅是讓人們聚在一起而已。”雖然跟隨自己的感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同時注重感覺和思維。
第二個前提:作為一個實際的理想主義者,他的基礎必須是相信改變是可能的。因為如果從個人和社會層面來說,改變都是不可能的,那我在這里干什么?在心理學上,改變是可能的,這點十分重要。明尼蘇達州的雙胞胎研究是兩個杰出的心理學家Lykken和Tellegen做的,這個研究是關于基因的重要性,與教育相比,它對性格的影響多大?同卵雙胞胎,他們擁有相同的基因譜,研究那些被分開撫養長大的同卵雙胞胎,因為如果他們由相同的父母撫養,人們會說,他們這么相似是因為他們有同樣的成長環境,如果能找到出生時就分開的同卵雙胞胎,在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下長大。他們對這些孩子研究,然后發現了一個明顯的現象:他們及其相似。有一對雙胞胎非常相似,他們取了叫同樣名字的妻子,為自己的孩子取相同的名字,他們的幸福和快樂水平也非常相似。然后發表論文: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想變得更快樂和想變高一樣徒勞,只會適得其反。
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事實。研究可行的方法,研究最優秀的個體,讓我們研究最快樂的人,最成功的愛情。成長尖端統計學。讓我們學習圣人,非凡的人,這樣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如果想知道人類最快能跑多塊,那從好的樣本中測出平均數是沒有用的,而應該收集田徑類奧運冠軍的信息;如果想知道心靈成長的可能性,人類價值增長或道德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研究最道德和圣潔的人.
如果一個人在改變,問題已不再是是否可能改變?而是怎樣才能改變?改變是困難的,但卻是可能的。如果我們想成為實踐理想主義者,就要理解是什么帶來改變然后去做。傳播研究的理念,即使研究并非總是傳達好消息,它傳達的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可為的方式而不是空洞的夢想。好的意圖,理想主義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扎根于研究。
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思想堅定的市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事實上,正是這群人改變著世界。所以,改變從一個人開始,然后無限擴大?如果我們能了解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改變如何發生?改變以指數級發生。我們與其它人的聯系,他們與更多人的聯系,形成了一個指數函數-蝴蝶效應。我們都是關聯和相互關聯的
以笑為例,研究證明笑具有傳染性,讓別人感覺良好也有感染力。理解了指數函數的本質,以便理解“一”的力量。例子1:在30天里,我每天給你1000美元,你每天給我1美分,每天翻倍,結果是第29天的時候,我就能從你那里獲得5368709.12美元。例子2:在象棋的第一個格子放一顆大米,第二個格子里放2顆,然后不斷翻倍,直到第63格,他們計算發現米粒能夠覆蓋整個世界。例子3:你認為一張紙需要折多少次才能碰到月亮?月亮距離我們24萬英里,41次。結論:我們低谷了改變的能力,因為我們低谷了指數的增長。我們活著的每分鐘都在影響世界和他人,問題是我們選擇那個方向?是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成為實踐理想主義者?還是只有好的意圖但不付出必要的努力發揮正面指數函數的力量?電影:讓愛傳出去:如果世界只是個巨大的失望會怎么樣?除非你把這個世界上討厭的事物翻轉過來,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影響三個人,每個人再影響三個人,經過20度的分割,就能改變整個世界。一個想法可能改變世界。
第三個前提: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研究表明基于外在因素改變快樂很難。DanielGilbert訪問那些接受終身職位審核前的教授,如果得到了,你會多快樂?你會快樂多久?當結果下來的時候,有人成功,有人失敗,他問:你現在感覺如何?三個月以后,他再次訪問他們,六個月以后再次訪問,幾乎每一個人都恢復到了之前的幸福水平。遭到嚴重意外的人,最終都會恢復到基本幸福水平。極端情況,對我們的幸福影響極小,超出基本生活水平以后,收入對幸福生活的影響極小。雖然他們不能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但卻可以提升我們的幸福水平。能影響我們幸福水平的不在于降低期望,在于正確和錯誤的期望,而不是低的或高的期望。錯誤的期望認為進入某間公司,獲得升職,找到理想的伴侶,就能讓自己快樂。正確的期望是相信內在的改變,這些事情不會讓我們快樂,事實上,我們的準備和體驗幸福的可能性主要由我們的心境決定,而不是我們的地位和銀行狀況。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認知和心境,要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詮釋,以及我們的遭遇、成就、失敗,重要的是我們選擇領悟什么?精力集中的焦點是什么?重要的是轉變。
第四個前提:應不應該接受人類本性?我們能否完善他?他能否改變?ThomasSowell:人們為什么會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摒棄另一種?那些認為本性受約束,有局限性觀點的人和認為人性不受約束,無局限觀點的人。我們并不是要永遠保持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體驗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精神病人,一種是死人。所以,準許自己為人。人們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注意我們。
第五個前提:有很多人說:好,快樂是重要的,我們尋找他,我們有宣言,但那并不代表那是重要的,問題在于這個“是”,它是重要的,但不應該“是”,代表我們應該去做。我認為他不僅重要,而且也應該是重要。首先要闡述這個快樂不論喜歡與否,不論他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不論他是明顯的,還是隱晦的,對于很多人來說,快樂是最高追求。我們有憲法保證我們追求快樂。我們投入大量努力,大量時間,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快樂。亞里士多德說:快樂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WilliamJames說:如果要問人類生命最主要的擔心是什么?我們應該得到一個答案是:快樂。如何獲得,如何保持,如何重獲快樂?是多數人時刻懷有的秘密動機,是他們愿意忍受一切的目的。達賴喇嘛:不論一個人是否相信宗教,是相信這種還是那種宗教,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快樂,我們生命的主要活動是尋找快樂。快樂是重要的,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不論他是明顯的,還是隱晦的,問題是他確實重要。但快樂應該是重要的嗎?快樂的道德維度呢?還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世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為什么把快樂作為最終目標?為什么由他來決定生命活動?換言之,幸福有什么好處,積極有什么好處?大量研究都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暫不說研究,感覺好就是感覺好,想到快樂,注入內心,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同一律”,“一即一,感覺好就是感覺好”,這本身就是辯解理由,如果能感覺好,為什么不感覺好呢?證明快樂為什么是不重要的重擔可能落在執否定觀點的人的身上,我們會在以后談論這個論點,但首先得關鍵問題是快樂本身是好的,幾乎無須辯解。然而除了感覺好,快樂還對我們的人生有幫助,對人際關系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BarbaraFredrickson的觀點:積極情緒有一個進化理由,它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感覺好,比如他有助于我們超越現在的思考范圍,拓展我們的思想,有助我們建立人際關系,幫助我們建立能力。我們使用了兩個類比:“”加強免疫系統、“加強心理引擎”,獲得更強大的忍受能力不只是從負到零,還要從零到正。“我們應該努力培育積極情緒,在自己身上或者周圍人身上,不能只將它作為終極狀態,還要將其作為手段,實現心理成長,改善心理和身體健康,我稱為積極情緒的擴建理論,因為積極情緒似乎能擴展人們的瞬間想法和動作指令庫并建立持久的個人資源,通過體驗積極情緒,人們實現改變,變的更有創造力,更博學,適應性更強,更易融入社會,獲得更健康的人格。”體驗積極情緒有諸多好處,是雙贏的,他讓人感覺好,對我們和整個社會都有好處。積極情緒有助于我們克服消極情緒,體驗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意識,思維變得狹窄,收緊,只專注于一件事。
調查顯示,那些專業人士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獲得積極情緒,脫離狹窄收緊進入擴建的人,長遠會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們不是沒有痛苦情緒,他們經歷痛苦情緒,但同時能夠更好的把自己的意識和思想、感受向積極方向轉移,越快樂的人越成功,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工作更努力,因為他們在追求而不是再逃離,這叫“靠近而非逃避目標”,還因為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更開放,更寬容,他們的創造力更強,所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更高層次的成功。積極情緒不僅有助于成功,讓我們感覺好,還有助于我們獲得幸福,樂觀的人,不是指盲目的樂天派,而是腳踏實地的樂觀主義者,平均而言,明顯更加長壽。
現在的問題是道德問題:我們談論經營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快樂,這怎么不是自私?將自私等同于不道德的頭號原因多數是在潛意識里,導致不快樂的頭號原因人們為追求自己的快樂感到內疚,人們在自我感覺很好的時候會感到內疚。
首先:快樂是正和游戲,不是零和游戲,也不是負和游戲,我們的快樂不是從別人那里奪來,那是負和游戲,我有更多,你一定有更少。快樂是感染的,如果我更快樂,我更有可能對他人的快樂和幸福做出貢獻,感受快樂也是一種道德狀態。一支蠟燭可以點燃千支蠟燭,蠟燭的生命不會被縮短,分享決不會減少快樂,就像傳遞光明,你快樂并努力爭取快樂,就是間接對他人的快樂做貢獻。
一般來說那些努力爭取快樂的人,(不是那些總是保持快樂的人,那種人將很難建立人際關系,)體驗生活的變遷,起起落落,但努力爭取快樂,而且越來越快樂,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更寬容,更接受他人,更容忍他人和他們自己。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幫助,努力為自己爭取快樂,有助于我們獲得幸福,也能引導我們對他人更加寬容和親切。AliceLsen反復論證:感覺好如何對我們和他人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