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時隔三年,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王蒙再次登臨成電講壇。同學們對這位年過八旬的文學大家充滿期待,清水河校區圖書館求實廳早早地就坐滿了聽眾。
講座開始前,校黨委書記王亞非、副書記申小蓉在清水河校區會見了王蒙、單三婭夫婦一行。
王亞非代表學校歡迎王蒙夫婦來校,并介紹了學校的建校歷史和近年發展情況。他說,電子科大經過60年的發展建設,已經成為一所完整覆蓋整個電子類學科,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滲透,理、工、管、文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學校始終堅守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電子信息領域的專門人才,有力支撐和引領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當前,學校正在探索培養具有領導能力和全球視野的精英人才,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開設了諸多人文類通識課程,也希望借助于國內外的文藝名家特別是像王蒙先生這樣的大家的力量,推動我校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領略和享受文學藝術之美,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王蒙先生說,電子科技大學是我國電子信息領域里的著名學府,辦學特色非常鮮明,三年前那次訪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分高興第二次受邀來到電子科大為同學們做報告。王蒙先生現場揮毫,提筆寫下“青春萬歲”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并寄語電子科大學子要有青年人的朝氣、創新的精神,有一種闖勁、激情和勇氣,青春是最了不起的驕傲和財富,在今天這樣蓬勃發展的時代里,更加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無愧于自己的青春和這個偉大的時代。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文學有著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文學是否會走向滅亡?文學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著怎樣的重要性?83歲的王蒙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這些問題娓娓道來。
雖已耄耋之年,王蒙仍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語言風趣幽默,經典語錄不斷。這位新中國文藝戰線的“老兵”,以理性、平和、情理交融的建設性心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勉勵在場師生熱愛文學,提升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進而擁有廣闊的格局和胸懷。
校黨委副書記申小蓉為王蒙頒發“成電講壇榮譽講師”聘書
文學的主要功能不是實用,在于直抵人心
“我走進一些大學,常常有人問我文學有什么用?”面對文學實用性的問題,王蒙為同學們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央視有一個節目,曾經試圖根據文學名著中的內容來復原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最終卻無法完成;《紅樓夢》里王熙鳳給劉姥姥講過茄鲞的詳細做法,但在實際生活中,照著相同的工序做出來的卻是難以下咽的。顯然,從制造工具的角度來看,文學確實比不上一張清晰的圖紙。
“文學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實用。”
文學能夠涵養人的精神品質。在王蒙看來,熱愛文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關心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閱讀和欣賞文學,人們可以關注到自己的生活狀態、個人品質、綜合能力、文明程度、智慧水平和道德修養,一個人的氣質風度也就在這種思考中被逐步打磨出來。杜甫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就說明了文學對塑造精神面貌的作用。
文學是對心靈的一種撫慰。王蒙說,小時候晚上睡不著,你的母親就會給你講故事,講故事就是對心靈的一種撫慰,讓你知道世界上有人關心你、愛你、保護你。即便是手機里碎片式的段子,可能也帶上了些許文學的元素,能讓人開心。而一些比較嚴肅的文學內容,更能塑造精神品質,給人以精神的力量。王蒙舉出范雎死里逃生、孫臏忍辱負重的例子,告訴大家文學能在我們遭遇不平的時候,給我們以精神上的慰藉,激勵我們不斷向前。
文學大大擴展了人的精神世界,開闊了我們的心胸和格局。每一個人生活的局限性是很強的,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從有所成就再到衰老,其跨越的時間和空間都有限。“我們去過的地方和見過的世面都是有限的”,王蒙指出人生的局限性,進而提出打破這種局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文學作品。讀起《詩經》,我們可以穿越千年。那些文字雖然簡單質樸,卻讓人們看到了古人生命的姿態;讀外國作品,能看到世界。“我四十多歲才走出國門,但遠在那之前,我就看過《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我也算是去過德國”。
“文學使人的思想更深邃,更敏感,讓人對各種事情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王蒙先生拿自己舉例子,年輕時非常佩服一些西方作家在風景和肖像描寫上的功力,“我總覺著自己的美術修養不夠,風景和肖像就寫得不好,總盯著一個人看,琢磨他該怎么寫”。他說,閱讀或者創作能夠鍛煉思維、磨練神經。“有了文學之后,你的視力更好了、聽力更好了、感覺更敏銳了,甚至嗅覺、味覺都更好了。”王蒙喜歡描寫落葉的味道、夏日草地的味道、清晨鳥鳴的聲音。他說,有文學和沒有文學的人對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熱愛文學的人對生活會有更深的體會、更細膩的觸覺。
文學能讓人感受生命之美,給人帶來最直擊心底的感動。王蒙說,古代小說中最感動他的就是“別來無恙”四個字。《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對赤壁之戰的描寫,曹操百萬大軍南下,卻落得只身幾十騎敗走,諸葛亮派關羽在華容道堵截曹操。曹操知道對面是關羽,整理自己的戎裝,只一句:“將軍,別來無恙乎。”只這一句就讓關羽想起了曹操當年對他的恩情,熱淚盈眶,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話劇《雷雨》中魯媽說起舊事時的一句“那個時候還沒有用洋火”,“怎么那么感動人啊”,王蒙說,它一下子讓人想起那個還沒有火柴的年度,讓人為時間的流逝所感動。
“也許文學造不出‘木牛流馬’,也做不出‘茄鲞’,但文學給人正直善良、惻隱之心等精神品質,給人明辨是非、判斷真偽的精神能力,給人以敢于堅持、敢于創造的精神勇氣。”王蒙說,“不讀文學和少讀文學都是一種遺憾”。
文學不會滅亡,我們永遠需要文學
隨著新媒體傳播手段的迅猛發展,許多人習慣了用微信、微博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知識源,中國社會普遍出現唱衰經典文學的苗頭,人們也越來越不愛閱讀經典。對于文學是否會滅亡,王蒙的回答是:文學不會滅亡,我們永遠需要文學!
他說,與文學不同,新媒體的傳播手段能給人更直觀的感受,這也讓文學的受眾數量遠遠少于電視、網絡和手機。但是,“文學是思維的藝術,只有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你付出的思維強度才會達到最大”,因為“文學并不那么直觀,它需要通過人們的思維、想象、揣摩和分析獲取相關信息,這個過程對思維的鍛煉是其他事物難以替代的”。
“文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充實你的智力、精神能力,這個作用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王蒙認為,有些名著可以十分成功地改編成電視劇、話劇或音樂劇,可閱讀語言文字帶來的享受是表演不一定能達到的,這就是文學的不可替代性。
文學的魅力還在于,它可以用語言文字這種“符號”將大自然、社會和生活的種種形態文化化,飽含“人”的情感,這也是其他事物難以實現的。例如,“太陽出來了”這一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已經包含了人的情感在里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的“生”必須是“生”,而不能是“升”,從這輪明月想到天涯海角,想到大家都在這個時間看到了這輪明月。“文字和語言的這種描述,已經加入了非常濃厚的人的色彩。”
王蒙說,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閱讀者是閱讀的主體。看到這一段特別感動,你可以多看兩遍,可以加一個注釋,可以用紅筆畫兩個圈,還可以把它背下來。如果這一段的立意比較遠,你可以稍微粗看一下知道大概意思就翻過去。“閱讀過程中的結構、深淺、粗細都是由你掌握的,你是主體。”
“大家”和“名著”是“大國”的一面精神旗幟
“每一個國家都會以自己的文學而感到自豪。”王蒙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符號,是一個國家文化中最容易普及的部分。王蒙用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俄羅斯索契舉行冬奧會的時候,閉幕式上展現的是如普希金、托爾斯泰等偉大的文學家的作品和精神;在英國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
楚國被滅,但屈原的文學留下來了,楚辭作為經典永遠屹立在那里;魯迅生活的年代,中國社會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混亂和茫然的年代,魯迅便成為了精神領袖。王蒙指出,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在動蕩的年代,文學家往往是精神領袖、社會中堅、精神旗幟。
有人認為,當下的中國沒有好的文學作品,但在王蒙看來,這種現象是可以改變的。他強調,大家要對文學擁有正面的認識,有更積極的追求,“我們壓縮一點發微信、發段子的時間,把這些精力拿來放在文學上,我們一定會有收獲。我們整個的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我們的風度、格局和胸懷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在交流環節,現場同學踴躍提問。有人問道,當淺閱讀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當代大學生如何應對,如何回歸有深度有思考的閱讀。王蒙回答說,人要控制住誘惑,“我上小學的時候,最大的誘惑就是小人書,凡是看小人書的學生,功課就是上不去,所以學校就要求學生不能看小人書”。他勉勵同學們要自己進入高層次、深層次、攻堅式的閱讀,而不能光停留在消費化的淺薄化的閱讀。他相信“人總是能克服某些誘惑的,總是能進入真正的學習、攻堅、前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