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缺屢屢又有心意。今日再談,意味更深。互聯網大佬們都在討論人工智能如何替代傳統人力,生物學家都在爭論基因工程能否“超級人類”的出現,經濟學家在研究如何破解“貧富分化、階層分化”的世紀難題,超級工廠、超級人工智能等等預示著“奇點時刻”可能成真……未來,凡此種種,無論哪一種假設成為現實,都將是對現有社會的徹底顛覆。讀書都快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不讀書怎么可以?不知道,大家認真想過沒有,我們為什么要讀書?為什么要讀大學?
對與老一輩的人來說,求學讀書很簡單就是要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總理的這句話成為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時代在變,但是讀書求學的根本沒有變。如今的大學生你們的讀大學的初心是什么呢?是否胸懷治國天下的理想呢?還是秉持修身齊家的大道呢?
《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在我們傳統教育理念中頗具分量。也許有人認為,上大學只是一種選擇,上“好大學”是一種榮譽和目標;也許有人認為,在大學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后有個令人滿意的職業;也許有人認為,上大學可以成為一個有修養、受人尊敬的人,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專家、科學家或企業家....也許你們還有更多的思考。的確,大學的中心使命是培養人才,大學生的中心任務是學習知識。但如果只是把上大學作為目標,作為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場所,可能會使我們忽略大學更多的價值。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對青年大學生提出了四點希望,從側面也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對大學生的使命擔當。一是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二是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但是,現在依然還有一部分同學,學習讀書存在功利主義心態,對考試有用的就學,對考試沒用的就不學,平時自由自在,考前突擊一下。依然還要一部分同學在大學沉迷游戲、沉迷網絡、不學無術。依然還有一分部同學抱著“混個文憑學歷”的思想來讀大學,缺少人生目標,抱著“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思想渾渾噩噩、虛度光陰。這些都是要不得的。這些同學讀大學的初心不純、初心不高。
今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大學要回歸常識,學生要刻苦讀書學習”。毫無疑問,學生的第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刻苦讀書是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今后高校也將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要引導學生讀“國情”書、“基層”書、“群眾”書,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馬列經典、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腹有詩書氣自華”,要通過讀書學習,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了解國情民情,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學會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面向實際、深入實踐,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腳踏實地、苦干實干。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是輕輕松松、玩玩游戲就能實現的。我國大學課堂的挑戰性和美國高校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高校還存在一些內容陳舊、輕松易過的“水課”,有人說,現在是,這種現象應該扭轉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對大學生既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要改變考試評價方式,嚴格過程考評,通過鼓勵學生選學輔修專業、參加行業考試等,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實現更加有效的學習。要嚴把出口關,改變學生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