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杜鵬程對我的影響
多年前,一個遙遠的下午,我到表姐家做客,她正在整理藏書,一本厚厚的《保衛延安》映入我的眼簾。當時年少的我,盡管有些字還認不全,但捧起這部書看著,看著,便為書中意境雄渾,結構宏偉,場面壯觀,形象生動的描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家用飽滿的激情,挺拔的筆力,再現延安保衛戰中青化砭、沙家店等幾次著名戰役,塑造的彭德懷、周大勇等英雄群像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對寫出《保衛延安》這部大書的杜鵬程,心中充滿了敬仰和向往,并開始做起了有一天能見到他的夢,向他請教,是怎么寫出這部宏篇巨著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一個初冬的下午,我坐火車抵達古城西安,出站后,按友人指點的線路,乘公共汽車到翠華路下車,尋找杜鵬程住宅所在的那座院、那幢樓。過了一個路口,正好一位像退休老工人,抑或年過花甲的老農民在街頭漫步。我走上前問路,老人和藹地給我指明了路徑,并問:“你找誰?”
我本來想說,“采訪杜鵬程”,但轉念一想,這樣一個老工人或老農民模樣的人不大會知道杜鵬程;再說,隨便給一個生人說我找杜鵬程,也沒有必要。便對他說:“我找一個人,謝謝你!”老人還很客氣地說了聲:“不用謝!”
我順利地找到了這座矗立著幾幢住宅樓的院子,這才想起,好半天都沒有吃飯了。于是,我到附近一家餐館吃飽喝好,并稍事休息了一會兒,覺得精神勁兒好了許多,便走進那座院子,上了一幢樓的3層,輕輕地敲杜鵬程的家門。豈料,開門的卻是我吃飯前向他問路的那位老人。我一愣還以為敲錯了門,便問:“杜鵬程是住在這兒嗎?”
“我就是。”老人用探詢的目光看著我。
這就是被稱為文壇巨星的著名作家杜鵬程?這就是曾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新華社人民解放軍野戰分社主編、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的杜鵬程?
“真想不到您就是杜老。”我真誠地說,“雖然我想像不出您的形象,但沒有想到,您跟一個老工人,或者老農民差不多。”杜老笑道:“我吃農民種的糧,穿工人做的衣服,咋能跟他們不一樣呢?”旋即,熱情地把我讓進屋里在客廳坐下,并沏上一杯熱茶。杜鵬程給人的印象雖然極其普通,但仔細端詳,老人寬闊的額頭和善良的眼睛,無不閃爍著睿智的風采,他那飽經風霜的古銅色臉膛給人以長者的謙和和親切之感。
我做了自我介紹和說明采訪他的來意,述說了多年以來,我對他敬仰和向往的心情。尤其是在《保衛延安》的影響下,我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文學,喜歡寫作,并有一些作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甘肅人民廣播電臺等電臺播出,在《中華文學》、《新觀察》、《星火燎原》、《甘肅日報》等報刊發表。想不到在蘭州軍區和甘肅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蘭州戰役》一書里,既有杜老寫的文章,還有我執筆為老同志寫的稿子。
杜老說:“年輕人志趣愛好不同,但不論做什么,都要對黨和人民有益,搞文學創作不僅要給人以精神享受,同時要給人以崇高理想。”
大家知道,在當代中國文壇,杜鵬程是一位在小說創作領域,長、中、短篇方面都獲得重要成就的大作家。不僅《保衛延安》在上世紀50年代轟動全國,為我國當代文學史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并被譯成英、俄、朝等多種文字出版,蜚聲海外,而且,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年青的朋友》等作品,在讀者中亦有廣泛影響。
我沒有忘記多年來的夙愿,便請杜老談談《保衛延安》這樣一部在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名著是怎么寫出來的。
杜老深情地回憶道,1947年春末夏初,國民黨動員了20多萬兵力進攻陜甘寧邊區,我軍從延安撤退不久,他作為隨軍記者參加了西北野戰軍,在王震將軍領導的第二縱隊,與戰士們一道,冒著硝煙彌漫的戰火,穿過山川、峻嶺,越過沙漠、草原、戈壁,走遍了西北大部分地方。他在異常艱苦的行軍作戰生活中,寫出了大量新聞報道、散文、報告文學和劇本,還用日記和札記的形式,記下創作素材近200萬字。從1949年開始,他著手《保衛延安》的創作,在此后的4年多時間里,他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把自己原寫的100多萬字的報告文學改為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又把60多萬字變成70多萬字,把70多萬字變成40多萬字,把40多萬字改為30多萬字,反復增刪,九易其稿,浸透心血和汗水的稿紙足以拉一架子車。
杜老說,他之所以花費如此心血來寫《保衛延安》,就是為了盡可能地使作品精益求精,以經得起時間考驗,因為這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西北解放戰爭的長篇小說,不能有絲毫馬虎。
我被杜老這種對文學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并詢問了他的身世家庭及創作道路。
杜鵬程享譽中外,可是讀者是否知道,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很有修養,頗具才氣的作家呢?我國大型文學刊物《當代》在刊登中篇小說《心祭》時,有一段《編者的話》說:“問彬的《心祭》寫得真好!從這篇作品可以看出,我們又有了一位相當熟練的女作家。”這位女作家便是杜鵬程的夫人張文彬,問彬是她的筆名,她的《心祭》以優美凝練的語言、深沉細膩的筆調、繪聲繪色的描寫、如泣如訴的追憶,刻畫了一位母親不幸而清苦的一生,她把解放婦女這一題材的創作境界大大地拓展了一步,提出了如何尊重人的感情價值問題,以其真摯感人的藝術力量,催人淚下,發人深省,《心祭》被賀龍的女兒賀捷生改編為電影《殘月》,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彩色故事片在全國上映后,亦受到好評。問彬還發表了《藍藍的遠方》、《兒女》等不少好作品。杜老夫婦有一子一女,兒子西北大學畢業,女兒西安醫科大學畢業,都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
這次采訪杜鵬程,還見到了他的夫人及女兒,她們溫文爾雅,亦給人以謙和禮貌之感。隨后,我采訪杜老的文章“杜鵬程和夫人問彬”發表在《婦女生活》雜志上,我給杜鵬程寄了一本,杜老很快親筆回信說“占功同志:信和雜志均收到,謝謝你。這篇文章與事實無誤,而且沒有夸張之詞,我和老張看后挺高興。”這封信我至今仍保存著。
見到了杜鵬程及其家人,不僅圓了我多年的夢,而且覺得這個夢實在、親切。
受杜鵬程千錘百煉、嘔心瀝血創作《保衛延安》的影響,受采訪杜鵬程如愿以償得到的鼓舞,我在已發表幾十萬字各種作品的基礎上,萌發了寫比較大點的作品的強烈愿望,隨后我在生活積累,采訪有關人員,收集有關素材的基礎上,用近3年業余時間創作出一部33萬字的10集電視連續劇《黃河魂》文學劇本,這部稿子在攝制部門選用以后,由我與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兩個月,攝制完成后,于1993年9月、10月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二套節目中播出。為創作《黃河魂》,我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后經常苦戰到深夜兩、三點,有時甚至熬通宵,而且大量的節假日亦以此“度”過。這種我自認為夠得上拼搏的勁頭,其力量源泉除來自那些為治黃事業英勇獻身,從而激勵我描繪他們的人物的精神外,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杜鵬程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我還采寫創作完成了《名將孤女》、《倪岱傳奇》等作品,現正在創作一部謳歌中華民族治水英雄的小說。
杜鵬程的精神將繼續鼓舞我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為追尋心中那崇高的文學之夢而奮斗。
偉哉,《保衛延安》!
大哉,杜鵬程!
時間:2022-03-02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