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起跑線 ——延中的回憶
人過中年,我回憶最多的往事是中學時代。許多事情和以后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初中在圣地延安中學的兩年,應該說,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
一、萬米賽跑
我在延中上學期間,印象最深也最令我自豪的一件事是學校運動會的萬米長跑。參加的同學很多,特別是六九級一位大個兒特別顯眼。他高鼻大眼長得像新疆人,外號“賽力木”,據說是上屆第一,奪冠呼聲最高。我是剛入校的小不點兒,站在參賽人群連頭都露不了,心里只想能跑到底就算不錯。我甚至連起跑線在哪都沒看清槍就響了。舉槍發令的是體育老師王生文。他三十來歲,黃陵人,講一口標準普通話,“預備——”聲音拉得老長,令人心跳停止,更添了發令官的威嚴。槍聲一響,參差不齊的運動員即像破堤潮水洶涌奔出。我被挾裹其間拼命猛跑才沒被浪濤淹沒。就這樣稀里糊涂跑完頭一圈,早已心慌氣短。抬頭看,遠處人家第一方陣已經形成。“賽力木”當然遙遙領先,且大步流星跑得歡勢。再向后看,只剩了兩三位小個子。我想也好,只要不是倒數第一就行。心里放松腿上反倒來了勁,很快就超越了前面兩三位。耳邊一陣鈴響,告知跑完第二圈了。這時候,仿佛到了身體極限,開始有人退出比賽。我感到胸悶氣傖也累得夠嗆。再回頭看,后面的人拉得更遠。我就想到,所有人感覺都是一樣疲勞難耐吧。這會兒誰能咬牙挺住,誰就有望。咬牙,不放棄,堅持,放松自己!想到此,我腿下步子反而邁得大了,很快又超了好幾位。超越的感覺真好,無異于對自己的獎勵。就這樣從第三圈開始,我的途中跑成了超越跑。“大腿帶動小腿,盡量放松小腿肌肉”,我記起了體育課上王生文老師的教導,盡量體驗照辦,果然感覺良好。我只顧了超人,并沒考慮名次。到后來每超一人,迎來一片掌聲。這種鼓勵,無異于興奮劑。我突然發現,自己從小喜歡奔跑的“毛病”,這一刻終于派上了用場。只要前面有人,我就窮追不舍,直到抬頭看,遠遠只剩了“賽力木”大哥一人。我居然跑成了第二!這萬萬沒有料到,更沒想到這次賽跑,對我一生都產生了影響。咬牙,不放棄,堅持,放松自己!最困難的時刻,我總是這樣提醒自己。它使我真切體會到,一個人的意志力,往往比實力當緊。
五十年后(2018年),母校延中,這座中共延安時期創辦的第一所中學(1938年創辦),迎來了八十華誕。學校設立了以首任校長蔡子偉名字命名的獎牌。當我面對上千名不同時期校友接受獎牌時,不禁想到了五十年前的那次萬米長跑……繼而聯想,那次起跑,何止萬米,應該說跑了半個世紀。我由一個幼稚少年,跑過青年,跑進壯年老年……終因咬牙,不放棄,堅持,不放松而出乎預料跑入了第一方陣……如今,年過花甲回到母校,仿佛回鍵歸零。感覺自己又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線上,不禁心中感嘆,在下一個萬米跑中,你還有那種超越的勇氣嗎?能夠交出怎樣的答卷?這需要長長的時間來回答。
微信圖片_20210207160805.jpg
二、親愛的老師
回想1970年春季,我報名上延中時,個子不到一米四。一個又黑又瘦的小男孩,走在同學群中很難被人注意。第二年,我就猛然長到了一米六以上。由第一排坐到了第四排。那時學校剛剛復課,實行軍事編制。班稱排,年級則稱為連。分為一連二連和三、四連。我們是二連二排。當時師范尚未復課,延中的教師,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延安師范,陣容格外強大。這是我們的偏得。那時校門還在校園南側。進大門西行不到百米,朝北一拐跨過水壕上的小橋就是校領導和教師辦公的院子。一長排幾十孔坐北面南的石窯,每孔窯洞中間隔斷,前后兩面安了門窗,即是老師們的宿舍兼辦公室。那時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就是大明星。他們大多都是名校畢業的飽學之士。有北大、清華,也有西安交大、西北大學、陜師大和蘭大。給我們帶語文的李鋼民老師,據說就是一位北大高才生,說是已選定留蘇,西裝都制好了后因中蘇關系破裂而未能成行。李老師衣著整齊,皮鞋總是擦得很亮。他好抽煙,平時不茍言笑,講課一口京韻普通話,說話也抑揚頓挫,言辭尖銳,給人印象深刻。班主任黨育樸老師洛川人,陜西師大畢業,講數學鄉音很重,聲腔頗有老夫子作派,講述唯恐學生聽不懂,總是反復強調。化學女老師陳孝章,表情莊重、不茍言笑,上課十分嚴厲,沒有人敢交頭接耳。特別是板書格外講究。每節課后,都像留下一期整齊嚴謹的板報,令人愛不忍擦,無形中對我們認真書寫,產生了示范作用。物理老師陳金發蒲城人,鄉音濃重質樸如農民,但講課旁征博引,表達的條理清晰且生動形象,很能抓住內容重點。時有幽默風趣的小插曲,令人忍俊不禁。記得講電壓時,他說自己有一雙能抗三百六十伏的高壓皮鞋,武斗那年拿回家了,叫他老婆當鞋穿了。逗得我們哄堂大笑,他也抿嘴看著大家嘿嘿地笑。總之,每位老師講課都有不同特點,但備課認真,講授輔導體現出的職業自尊和敬業是共同的,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是一致的。偶然也能看到老師的講義,那是最為養眼的。印象中人人都寫得一手好字,體現出學養積累深厚,治學精神嚴謹,這些都對我認真學習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導引。難怪每位任課老師的音容笑貌,至今總在眼前浮現。他們是我人生起跑的啟蒙者和杰出教練,那種真誠親切,面對面的輔導,手把手的教導,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以人格風范和優雅莊重的言行告訴我,路應該怎樣走,人應該如何做。還有幾位老師,雖然沒帶過課,但仍然深深地影響了我。比如著名作家,寫出散文《趕花》《打碗碗花》的李天芳老師,對我確立文學志趣產生了影響。我們多年后仍然保持著師生聯系。那年她和丈夫曉蕾先生還專程到大慶看過我。回想起來,在延中兩年學習,我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確立我的人生信條:勤勞,質樸,誠實,堅定。這一直規范我前行的腳步。
三、黑板報文化
說到校園黑板報,又是一個話題。進入校門朝北穿過前院就是教學區了。沿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著一排排青磚灰瓦平房。我們二連二排教室在東側一排的第三間。西邊緊挨六九級兩個排。朝南的院子較大,冬天無風時陽光格外溫暖。院中有幾個磚砌的乒乓球臺,課間十分鐘休息,同學都爭著占臺打球或圍觀喝彩。學習生活緊張而活潑。校園里最大特色是各排都有一塊黑板報園地。板報分布在教室的東西兩側墻上。就像是圖文并茂的畫廊,各排都力爭辦得比別家要好,無形中形成了才藝競爭。黑板報都由學生來辦,大約每兩周更換一期。課余時間在校園里看黑板報,成了大家一種閱讀方式。黑板報內容豐富多彩,標題、插圖和題頭尾花多用顏色粉筆書寫,到后來就用上了彩色廣告,更加賞心悅目。有時事政治、科普知識、優秀作文、好人故事、小評論和讀書心得等,甚至還有數理化難題解析。文稿篇幅短小,異彩紛呈。我常常圍著這些黑板報,看得入迷,獲得不少課堂以外的知識和樂趣。看著看著,也積極參與辦報,給排里和連里的板報投稿。好的稿子,也會在學校的校園廣播節目中播出。看報辦報和撰寫稿件,喚起我最初的集體榮譽感和寫作欲望。
四、養成熱愛勞動
在延中兩年,現在聽說已經取消的農業基礎知識課,和大量的課余勞動,養成的勤勞習慣,一生受用無窮。一進校門左側,緊靠軍分區的低洼開闊地,大約有十余畝,是我們的農基課試驗田,通常種著高粱、玉米和馬鈴薯。高粱是矮化雜交品種,俗名“三尺三”。水肥充足,長得尤其茂盛。從早春整地播種,到秋季收獲,都是農基老師楊昆林帶領我們干活。楊老師是湖南人,當時大約三十五六歲,性情溫和,說話聲音低沉而緩慢,時常把洋芋念成羊肉,大伙聽習慣了,反而覺得親切。我們種地用的全是有機肥,楊老師還手把手教我在無菌箱內接種培育九二O農藥,到城外挖來黑色的煤矸石粉碎了漚制腐肥。這此簡單的科研活動,打開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靈之窗。學校后操場山坡上,有個養豬場,也由學生負責飼養。假期輪流喂豬成了一大樂趣。兩人一組,拔豬草切碎拌上米糠熬豬食、喂豬,清理豬糞,男女生搭配,人人都很上心。記得那年寒假,我和一位高個子女生分為一組,兩人都十五六歲,相互見面連話也不說,各干各的,感到既尷尬又有點心悸。在學校后山挖防空洞,也是記憶深刻的一項沉重勞動。每年秋季,都要到附近農村參加秋收。最難忘的是步行90多里去甘泉清泉溝農場勞動,一去半個多月。這些學習勞動的經歷,培養了我一生的吃苦耐勞。
五、紅色搖籃
母校延中,我心目中永遠的紅色搖籃。古城延安,北門外延中的老校址,本身就是重要革命遺址。站在校園看得見延河對岸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坪和聞名天下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我們的校園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賀龍、習仲勛分別擔任司令員和政委的陜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所在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進校時,當年的建筑物基本保持完整。包括圍墻、石窯洞、平房和崗樓、練兵場,都還完完整整地保留著。如今那些老建筑據說已經正式辟為了革命舊址景點,可供人們參觀。老校園和操場,都還保持著原貌。當年每天跑步上操,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八路軍的隊列中受訓。毛澤東主席曾為我校學生寫過“光明在前”的題詞,這在當年入校時就銘記在腦海里。我們的校友中,比如李鵬、謝紹明等,令我們自豪同時又得到紅色基因傳承的力量。啊親愛的母校,紅色搖籃,你為我人生的軀體,注入了紅色的基因和艱苦奮斗的革命信念,使我人生之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迷航,更不會動搖止步。“光明在前”,每遇困難,我咬牙這樣提醒鼓勵自己。延中與我真是緣分太深。半個世紀的風雨歲月,其間發生了許多事情,我的人生角色也有過各種轉化,但是人生起跑線上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不服輸的心態從來沒變。不為爭名次而永不停步的決心從來沒變。盡管往事悠悠,大多都煙消云散,唯有母校的精神源頭,母校的人物與故事永遠難以淡忘。延中就像是自己的精神家園,永遠都生動鮮活地銘刻在記憶中,提醒我光明在前。我時常想,假如人生是一首歌,延中讀書的時光,則確定了基調和最重要的音符:勤勞,質樸,誠實,堅定。
時間:2022-03-04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