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之中的自我寓言
劇情簡介:愛德華(約翰尼•戴普飾)是一個機器人,他擁有人的心智,卻有一雙剪刀手,孤獨地生活在古堡里,闖入古堡的化妝品推銷員佩格把他帶回家,讓他走進了人類的世界。單純的愛德華愛上了佩格的女兒金(薇諾娜•瑞德飾),金也慢慢的被愛德華的善良所吸引。但是,一連串的意外事情讓周圍的人鄰居對愛德華的態度從喜歡變成無法接受,愛德華痛苦地發現,他總是好心辦壞事,連自己的愛人都不能擁抱,或許,他注定就不屬于這個世界。
我對于這部影片的解讀要借助于拉康的鏡像理論作為開啟影片討論的重要切入口。而在我看來整部影片在某種意義上也構建成了一個鏡像之中的自我寓言。
在拉康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嬰兒階段中,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鏡中像,并且把自己的鏡中像誤認為他者(別人)再到我們能從鏡像中認出自己的鏡中像就是“自己”。而通過看到鏡中自己的形象,嬰兒發現了自己的存在。這種通過鏡像獲得的自我識別,被拉康稱為一次同化。這個階段也被稱為鏡像階段(想象界)。在一次同化之后,通過語言的習得,幼兒通過語言的象征結構接受了社會文化結構,從而意識到自己、他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這個階段被拉康稱之為二次同化,幼兒從想象界過渡到象征界。
而我們在拉康這個理論的基礎之上去開啟對于這部影片的閱讀與討論,我們會發現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我們難以給予主人公一個準確的自我定位。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無法通過任何他者去獲知自己(劇情中他原本是一個餅干工業程序中的機器人,續而被改進為“人”而這位科學家卻未來得急給他一雙手就以去世了)而在這座空無一人的城堡里,他的“我”的概念也續接著“我”是工業程序中的機器人的狀態,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個身份也成為了他對于自我認識的一個鏡像。而他卻無法通過“媒介”去感知自己成為“人”之后的新的鏡像而存在于其中的是對于自己的雙重誤認。(其一,是將自己鏡像誤認為前者,其二,是在于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都來源于他者,或者是說我們的主體是在誤認鏡像便是真正的自己中確認的)所以,作為主人公,他是作為一個尚未“一次同化”的“嬰兒”進入到一個家庭之中的。
這層意義上來說,可以將影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全鎮人都對主人公有好感,并給予關懷,而他在某種意義上讓主人公完成了他的“一次同化”的過程,并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人”,接下來的劇情:主人公開始被人懷疑被人以道德以告誡,并給予其懲罰。這樣的劇情反轉形成了影片的第二重闡述那就是:主人公對于“二次同化”的極力突圍與到最終的無奈落網。他無法獲得的另一重鏡像,使得故事無法完善,最終完美的成為一個孩子的“童話故事”。而其中通過女主的回憶,懷舊的方式展開影片的全部敘事,便是在展現主人公的某種匱乏的同時訴說著我們對于我們自己鏡像的某種依戀與自戀。(正如劇中,女主說:“我想我在他的印象里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所以我不會以老去的容貌去見他”)。
《剪刀手愛德華》的闡述的不僅僅是對于愛情的講述,他在有意無意之間完成了對于我們人生鏡像的一種寓言:我們在獲知自我身份的同時,我們又在自我身份的匱乏中依靠幻想與誤認在維持著對于“自我”這個鏡像的欲望,但我們又永遠無法到達這樣的欲望,因為這樣的欲望只是現實的補充物。
時間:2022-03-04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