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的發展現狀
廣繡的發展現狀
摘要:
廣繡與潮繡合稱粵繡,廣繡一般是指以廣州、順德、南海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一帶的民間刺繡,與廣府的“三雕一彩”同屬于工藝美術類別。2006年,粵繡成為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廣繡相傳與黎族織錦同源,歷史相當悠久。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繡的出口量迅速提升,貿易往來之間,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得廣繡逐漸形成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廣繡披巾的年出口量高達八萬張;20世紀90年代初,光是順德一個地方的廣繡披巾出口量就已超過二十萬件,最輝煌時需要用二十個貨柜空運才能順利準時運送至目的地。但隨著工業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沖擊以及對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以廣繡為代表的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同樣的生存困境,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刻不容緩。
(一)廣繡手工藝人數量銳減
廣繡主要產地是對外貿易發達的廣州及其附近地區,它的商品屬性非常突出,銷售市場亦以國外為主,廣繡曾經為我國的白銀流入和出口創匯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刺繡產品一度被認為是“封資修主義”的產品,生產情況低迷;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引入市場經濟,就業機會增多,工人工資迅速提高,人們紛紛改行進入工廠。時至如今,廣繡手工藝人數量一直不見明顯增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仍舊是行業內所提供的平均工資水平遠低于其他行業。2008年經濟危機后,歐洲市場經濟低迷,產品滯銷,企業盈利減少,導致該行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一直難以得到提升。
(二)廣繡產品銷售市場狹小
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一帶一路”,但今"一帶一路”路過的區域并非是消費刺繡產品的主要區域。一個市場是否大規模地使用刺繡產品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淵源密切相關。以西班牙為例,廣繡大披巾之所以能被廣泛應用歸因于當地一種叫弗萊明戈舞的傳統舞蹈以及當地的宗教信仰,廣繡大披巾已成為其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一帶一路”途徑的區域中,多數國家并沒有廣繡產品的應用場景。基于此,目前出現了產品無受眾與有受眾,但受眾消費能;力不足兩種尷尬情況,銷路仍然無法打開。
(三)廣繡產品設計缺乏創意
廣繡作品的題材多以木棉花、荔枝、鳥雀、嶺南風土人情為主,廣繡產品則多以異化的花朵為主。之所以有作品和產品的區分是根據其工藝特性和藝術高度而決定的。作品要實現觀賞價值和審美需求,能真正稱得上作品的廣繡精品是稀少的。廣繡的藝術特點之一是色彩艷麗,即顏色對比強,純度高,這在視覺上難免會給人強烈的色彩沖擊。除此之外,廣繡產品的種類少,可選擇的范圍也少,市面上可見的產品類型一般是披巾、小錢包、旗袍、畫,可應用場景少,產品設計也不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傾向。題材固定、產品設計老舊,種類少,使得廣繡產品的應用范圍被束縛在固定的應用場景當中,難以得到廣泛的普及。
時間:2022-03-0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