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文化
一.摘要:
廣繡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意義是多元且多層的。首先,廣繡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實踐,是本土傳承者與享用者實現其生存、生活、信仰與審美需求的獨特方式,是他們的生命認知與存在方式。其次,廣繡是一種歷時性文化實踐,是代際創造、傳承、積累、積淀的結果,具有代際文化的類型價值。再次,廣繡是一種技藝性文化實踐,是傳統技藝歷史發展的體現。最后,廣繡是一種行業性文化實踐,是刺繡行業演變的結果,是刺繡行業實踐多元化的體現,也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二.發展史:
廣繡,是指廣東佛山、南海、番禺和順德等地區的民間刺繡,是中國四大繡之一。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廣
繡的起源與發展吧。
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使絲綢成為中國輸出的主要商品。
明代廣繡之名開始傳播到歐洲。受到了受朝廷的喜愛和追捧。
清代出現高檔繡品,同時作為當時對外暢銷的商品之一大量進入國外市場,享譽四海。
"一口通商"時期,廣繡迅速發展,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刺繡行業。
在繁榮的出口貿易刺激下,廣繡的品種有了新發展。清朝中葉,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
新中國成立后,廣繡這種廣州傳統工藝得到很大發展,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繡逐漸向普通日用商品發展,廣繡逐漸向普通日用商品。
此次三下鄉我雖然沒有機會去實地考察,可是通過在互聯網上的學習也讓我感受到了廣繡起源與發展的魅力。
三.文化價值
廣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明廣繡是一種歷時性文化實踐活動。它的實踐內容、形態、功能和意義,不是某個特定時間點上的,而是歷史線上創造、傳承、積累、積淀而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把廣繡當作純粹創新的文化與純粹守舊的文化,都是不恰當的。廣繡的歷時性文化實踐,本身可以作為代際文化的類型去認識,其對于代際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具有標本的意義。
四.藝術特色
廣繡,中國名繡之一,是產于廣東地區的刺繡品。據傳創始于少數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國內以故宮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繡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繡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繡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繡制大件時,繡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繡。粵繡用線多樣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卷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
五.文化審美
刺繡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特征,承載了厚重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擁有超過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從五個角度解讀獨具文化特色的廣繡工藝:通過對廣繡發展史的簡單梳理,分析不同時期廣繡的藝術特點,勾勒出廣繡審美風格形成、演變的發展脈絡:講究的用料、多變的針法、瑰麗的色彩,繁而不亂的構圖構成廣繡工藝的審美特征;廣繡以寓意吉祥、重商、“市井”的文化意蘊明顯區別于其他繡派;作為廣府民俗風情的縮影和廣府精神的物化表現,廣繡工藝折射了時代的變遷,廣府人“平、靚、正”的審美趣味和與時俱進的審美追求。
六.結合互聯網+
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為互聯網平臺的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可采用互聯網數字信息技術針對廣繡傳統民間藝術設計展開研究,在現代化先進設計工作中有效融入廣繡民間傳統工藝,促使廣繡傳統民間藝術真正普適于日常生活。目前,在當代藝術設計趨于商業化的進程中,設計師應結合當代設計與傳統廣繡民間藝術,設計出頗具別樣傳統風味的作品。如愛馬仕的中國品牌“上下”就是利用中國傳統的紋樣、雕刻、染織等技術對于產品進行再設計,很好地利用了傳統民間工藝的商業價值,賦予了現代設計獨特的魅力,并很好地傳承與發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由此可見,運用互聯網數字信息技術,能夠更為有效地傳承與保護廣繡傳統民間藝術,使之不再被埋沒趨于消失,得到更多社會關注。
時間:2022-03-0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