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最大型、最著名的印學社團,成立于清光緒三十年,如今已走過一百一十多年的歲月,對于中國印學的研究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譽。西泠印社基地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杭州西湖之畔,按理說最初加入印社的成員大都來自于江浙地區,但據印社資料顯示,在印社成立之初期,就有一位來自于粵西偏遠山區的社員——何庚生。
為何筆者要專門提及何庚生此人?原因是何庚生與筆者是同鄉(我們同是今廣東省云浮市人),而且何庚生在杭州地區有過“大手筆”,對于杭州近代思想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值得一提。何庚生,名夢星,字庚生,號覺庵,清末羅定州西寧縣縣城(今云浮市郁南縣建城鎮)人,于清同治元年帶領團練協助官軍剿匪有功,被保舉從九品,分發廣西盡先補用,后于清光緒元年赴吏部接受考核,分派到浙江候任巡檢,遂長居杭州一帶,他與杭州就是這樣結緣的。
前面提到何庚生在杭州的“大手筆”,是指何庚生在杭州候任期間主持建造了劉莊。劉莊,即劉家莊園,其主人是時廣東香山縣人劉學詢,劉學詢于清同治八年考中舉人,在浙江任職,官至觀察,恰好和同樣來自廣東、在浙江候任的何庚生相識,兩人就此成為莫逆之交;后來,劉學詢靠經營官督民辦“闈姓”賭博業賺得不少財富,決定在杭州西湖附近購地置宅,但由于此時劉學詢長期在上海辦事,不能具體、直接操辦置宅之事,于是他就將物色、購買土地并主持建造莊園的工作全部托付給長期在杭州居住的老友何庚生,而何庚生并未推卻老友的請求,就這樣擔負起營建劉莊的任務。之后,何庚生與劉學詢長期互通書信,主要討論和確定購地、置宅之事,并最終在清光緒三十一年年底完成了這一浩繁的工程。劉家莊園建成后,劉學詢為其賜名“水竹居”,是西湖之畔著名的莊園;后來,劉莊因為劉學詢為孫中山籌集革命軍費發生債務問題而被查封拍賣,民國時又被劉學詢贖回,建國后又被收歸國有,被改建為西湖國賓館,這里曾是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地以及《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地。縱觀劉莊歷史如此輝煌,皆自何庚生謀劃、營建始。
何庚生與西泠印社的淵源,則在民國初年已經開始。清光緒三十年,浙派鐫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組建西泠印社,僅僅八年之后,清朝滅亡、民國建立,而何庚生直至清朝滅亡都未正式當上巡檢,所以他對于仕途心灰意冷,轉而向文藝方向發展,他也是在這段時期結識西泠印社先賢并加入印社的,由此成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之一,是當時印社內唯一一位廣東籍社員。民國二年四月,即癸丑年三月初,西泠印社社員效法東晉王羲之等“上巳雅集”,在西湖之畔孤山上舉行了隆重的修禊聯誼儀式,何庚生也參與了此次活動,事后作《后永和九年第二十六癸丑西泠印社修禊作》詩專門紀念此文界盛事:“群賢坐上拂春風,千五余年癸丑同。西泠印社朋簪盍,柳眉初舒夭桃紅。馳逐文壇多健將,搜索枯腸愁老翁。牙籖玉軸賽名績,游目馳懷盡日中。交聯大地扶桑外,走筆驚鴻夸瀛海。宗派流傳浙四家,金章螭鈕重瓊珮。我生自笑亦自憐,買書費盡典衣錢。何時卜鄰成小筑,抱甕菊畦待秋發。”這次集會之后,西泠印社立“西泠印社修禊紀盛”之碑以志此事,碑文中就清楚記錄何庚生之名。
縱觀何庚生一生,其詩詞、書法、繪畫造詣甚高,但其在印學研究領域方面是否有建樹,今已不得而知。而可以確定的是,何庚生后半生一直活躍于杭州文化圈中,是杭州近代的文化名人,他在詩詞、書法、繪畫等領域展現的風格對于杭州近代思想文化所發揮的影響不容忽視,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才被吸收為西泠印社的社員,并在西泠印社的史冊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