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人是一門大學問,做完整人更是一種素質、一種情操、一種美德的匯聚。做人決不是一種阿諛奉承的游戲,也不是慵懶散淡的閑游,而是腳踏實地、敢于付出、敢于擔當、勤奮進取、與時俱進的姿態。做人很艱辛,做完整人代價會更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治學第一境也:因為登得高,所以望得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治學第二境也:因為廢寢忘食,所以更容易達到成功的彼岸。“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治學第三境:因為執著地往既定的目標前進,所以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人與治學的相得益彰,要不斷積累,才能登高望遠,要刻苦努力,才能享受到海納百川的遼闊,要孜孜以求,才能體會到笑看風云的淡然和美妙。
您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面對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終于領悟到為人處事的重要性。我在不斷反省自我的同時,也不禁感嘆:“道德淪陷”真的刺痛了每個人的眼球,也傷痛了每個人的心。京港澳高速公路上的“哄搶柑橘”事件,不正讓我們看清了個人素質的惡劣嗎?武漢“外來民工禁止入廁”標語不正映射了社會道德的缺陷嗎?“雅培奶粉”事件不也讓我們揭開企業的真面目嗎?“藥家鑫撞人”事件、“我爸是李剛”事件不也留給社會諸多的反思嗎?反思什么?道德良知哪去了?還能喚回嗎?
學會做人的道理固然重要,我們更要深思,我自己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
在學習上,我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在生活上,我還不能自立、自強。在時代大潮中,我還不能傲立潮頭,博擊風浪,在社會大環境中我還沒有學會適應。所以,我不能算是一個整個的人。
您說得好!做一個整個的人,就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別作一個十八歲的老翁”;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有獨立的職業。當然,我們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因為在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上,假如我們沒有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就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更何談做一個整個的人呢?
您的做人道理讓我受益匪淺,您的治學理念更讓我刻骨銘心!
還記得您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就好像我們的寫作,只要我們都有一雙觀察生活的慧眼,素材也到處被發現,靈感的源泉也就迸發了。因此,寫作的眼睛就是生活。您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更讓我親身體會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課堂上會不會沉悶,老師是關鍵。第一:老師會不會調動課堂氣氛。第二:課程是否與時俱進。第三:老師能不能與學生進行互動。不過,學生不配合也是徒勞。
古有李清照夫婦典衣治學,今有唐俊造假文憑,“金文財”學術期刊被“停工”……古今治學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現今,學術欺詐問題接踵而至,留給我們連串的思考,讓人對學術的公信力提出了質疑,這不正是功利追逐、治學秩序混亂所造成的嗎?那么,當代教師應如何更好地堅持治學?我認為他們應該重塑治學精神;倡導同學們努力培養濃厚的學習風氣;把握規律,科學施教;勇于創新,精益求精。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您治學的無私奉獻品德;“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詮釋著您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正彰顯了您的強烈敬業精神。您最終以畢生精力,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摸索實踐,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和近代化的偉大創舉,更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在學習上的被動和盲從,更是時代的悲哀!我想,我們是時候反省自己,是時候有清晰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了,要不,我們永遠也不會進步!
正因為學習了您的做人道理,才讓我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也更教會我堂堂正正做人;正因為拜讀了您的治學精神,才使我知道“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真諦,并開始學會求實、求是、求真。今后,我會用您“做人與治學”的理念去演繹我的人生舞臺。從而創造一個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