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論語》
《論語》之說,尚在言辭之中,可堪稱論者,其之必有自然,倘若言及論語,也不能脫離孔子,細細道來,孔子的此番語論不可不說其之絕妙也。
何謂語,何謂論,有何不同,只因論語它是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而論又有論纂之意,所以稱為論語,至于因何不同,而是成于眾手……然而,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史書典籍對古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心靈產生的影響最大,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部珍貴的經典。
如若沿著圣賢的足跡追溯下去,那些亙古的真理,些許的暖意,心不再冰冷。
評說百家諸子學說,不得不提儒家孔子,品閱先賢典籍,不得不言經典《論語》,這部不足一萬六千字的書籍,又引得多少人去追尋古人的蹤跡,探尋古代的奧秘,它的樸素至理卸下了塵封于我們心上的冰膜,最真最大。
如此說來,我們仔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何為“仁”,“二人即為仁”,何為“道”,“二人相處之道”,可見,仁并不是單一的,它包含著方方面面,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明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他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與“不及”都不可,退一寸則不成忍,進一寸則不成仁。仔細丈量一番,思索忍的度,如若君子必仁,且能忍,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真正稱為君子呢!內心富足、充實,對自我修養的提高與完善,遇事所能表現出來的那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此乃大氣也。此不為君子,又何為君子?
論語語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簡短幾言,可看明領會,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如果僅有士可志向遠大,豈不悲哉?志向遠大者,豈有他一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志是心的籠罩,懸浮于半空,你所看到的只是局限于表面的現象,難以追根溯源。塵封良久,或許真諦將變得殘損不全,漸漸地,記憶也有些模糊,但是,當你打開那裝有古老經典的匣子,撣去上面所覆蓋的灰塵時,彌補的卻是缺失的那一塊印記。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細品《論語》前后不過二十篇,洞察全書以“仁”“禮”貫穿。其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點到即止,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真可謂是“夫子風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回首人生多少事,盡在茫茫一瞬間,人的核心便是為人也。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種反差,足以帶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感慨萬千。
不知你們可曾憶起《論語》中的首篇,《學而》,雖為學而,但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學而時習之,多于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如此說來,雖曰為學,吾必謂之學矣。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從學習方法而言,學習必須“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特別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溫習,其實還暗含“演習”之意。冥冥之中,就已表明孔子的觀點,對學習觀念的理解,若要學習,即要堅持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思想,不可一味地只是空洞的說教,切不可膚淺析之。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誰又能真正地可以對此作一番闡釋,為何“學”,不單純只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好的發展,也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要立德,何為“德”,德才兼備者,君子也,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他之教重在學,教人以學,為人之道,深有頗義。
俗語所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與論語中的有些篇章是密不可分的,經典史籍囊括“仁”“孝”“學”“道”之論,治國,先學“孝道”之理;對人,先學“仁愛”之觀;教育,先學“學而”之道。既學習,既實踐,因材施教,方可成大器也。修身、齊家、治國,才能平天下,這幾種元素在論語中都可體現,真正學會的又能有幾人?深感倫理之道,學會孝道,仁愛之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古語有云:學以致用。若只學則勿以為用,或用之不當,豈非智者乎?光學不用,學之何用?學之不會用,姑且問之,為何學,學之何?若學只為修身養性也,仔細思考一番,照此發展下去,養性之目的何為?無外乎,既為養性,己用矣!實現人生價值,那么人生的意義僅在于此嗎?淺薄之識,姑以了之,學應明理,理為學用,此論語之道也。
時間:2022-04-0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