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也昭示著人民希望的曙光
追《人民的名義》這部劇也有個把星期了,為了劇中退休老檢察長陳巖石那真正共產黨員的胸懷、為了公安廳長祁同偉那副令人作嘔的諂媚面孔、為了劇中不斷閃現出的“網監處刪貼刪不過來”、“維穩基金出一千萬用于大風廠職工安置費”等赤裸裸的大尺度情節(以至于劇中不少演員在采訪中都稱接拍之前就怕“播不了”)、為了心中那汩汩澎湃著的熱血……一直想為它寫點什么,可是一直沒有想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直到昨天,偶然看到導演李路面對記者采訪時候的一段話,當時記者問他,“上次我們采訪編劇周梅森時,他就提到,過去10年里,您一直盯著他要反腐劇本,這次他暌違多年拿出《人民的名義》劇本,聽說當時您人在香港,但一聽到消息,第二天就趕到南京見他了。反腐劇在熒幕上銷聲匿跡十年,您卻為何一心惦記著要做?”李路是這樣回答的:“古希臘有句諺語——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是一種偉大的藝術。社會處于轉型期,理性也好,瘋狂也好,我們都處在這個進程中,都在這個事里頭,由此看到了很多人的嘴臉,看到了很多的社會面。從八項規定開始,黨中央管嘴管手管行為,管得很具體、很有效,這個時候,有什么作品能比反腐劇更深刻地描畫人性、反映時代呢?”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他說的不正是我想說的話嗎?
為什么十年以來都沒有反腐劇了?尤其是沒有這么能夠打動老百姓人心的反腐劇了?為什么這部劇如此吸引大家的關注?開播才5天,就火得要逆天:兩集之后,收視率就噌噌地竄到了第一;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不僅在公職人員中火,普通百姓也都舍了抗日神劇、婆媳劇而來追它,就連“90后”、“00后”,都加入了追劇大軍。
究竟是為什么呢?因為,確實是到了這樣一部偉大的反腐劇作應該、也可以橫空出世的時候了。劇中漢東省的現狀,其實就是我們反腐工作尚未如此轟轟烈烈開始的前幾年,那時候,(就像劇中沙瑞金書記所說的)老百姓幾乎認為如今的官員都“無官不貪”了,認為官員里面沒有好人了,可是,十八大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動態度之果決,前所未有,不僅引發國內國際輿論的強烈關注,更是讓老百姓重新燃起了對于黨和政府的新希望。編劇周梅森就表示,在十八大以后,他看到了黨和國家反腐的大勢,更看到了黨中央反腐敗的決心和效果,感覺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國的春秋大義,于是他挑戰自己創作出一部反映時代特征、突出反腐特點、體現檢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同時,由于黨中央鼓勵輿論和文藝工作者對反腐敗行動進行報道和反映,近幾年接連落馬的副國級官員也已不在少數,于是作者在該劇中首次大膽涉及到副國級領導干部的貪腐問題,突破了這類題材以往“寫到副省級為止”的紅線、突破了“上級是廉潔的、貪污的只是副手”這種慣常創作模式,而是把反腐的斗爭推向深處。《人民的名義》可以說是對現實的真實再現,也是時代的進步,也顯示出我黨凈化自身的空前勇氣。
其實,不僅影視劇作的文藝創作領域在不斷寬松、放松管制,如今社會的軟硬件各方面條件都為在為“刮骨療毒”式的反腐創造有利條件,彰顯了我黨我國以及習大大“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反腐精神,也為老百姓以往對官員壞印象的破除慢慢打開了缺口。
首先,我們說說正在全力推進的不動產全國統一登記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國335個地市州盟、2808個縣市區旗已經開始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400萬本,不動產登記證明1300萬份,全國全面實現了“發新停舊”。全國1700多個縣(市、區)順利接入國家級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四個直轄市、河北、江蘇、浙江、廣西等地率先實現接入范圍全覆蓋。國土部部長姜大明近日更是表示,今年要鞏固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成果,力爭年底前所有市縣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臺,全面實現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屆時,一個人在全國買過幾套房,只要進行過登記,就有望依法查詢。
這時候,誰最著急?貪污官吏和炒房者。最遲從2017年12月開始,一個人在全國買過幾套房,只要進行過登記(除非你全部不用自己的名字買),都可以在平臺上查到。到那時,誰是貪官污吏,誰在大規模炒房,誰涉嫌在房產上偷漏稅,紀委、反貪局、央行、銀監會和稅務部門將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中央來真格的啦,貪官們?還坐得住坐得穩嗎?
其次,大家看看正在穩步推進的銀行的三類帳戶管理等一系列金融管制手段,也讓貪官們以后的路越走越難走。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去銀行辦事情,發現有一張很久沒用但里面有錢的卡居然就是刷不了,最高只能刷一萬塊,才發現如今銀行又實施了新規。根據央行2016年9月底發布的《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文件,從去年12月1日起,已經正式實施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新政,個人銀行賬戶被分為I類、II類和III類賬戶,每人在同一銀行只能開立一個Ⅰ類戶,再開戶時,只能開立Ⅱ、Ⅲ類戶,三類賬戶功能和權限均不同。而以后同人同行擁有多張借記卡的也將被重新排查。
那如果有些貪官想趁著如今房子的高位把手上一堆的房子賣幾套,把資金不放國內銀行賬戶、轉移出國去呢?也困難了很多,F在外匯管制已經很嚴格,很多地下錢莊被查處,通過比特幣、港股通等方式“資金外逃”,也正在引起央行的關注。即便是錢轉移到了海外,畢竟也還要存銀行,或者以房產股票基金等方式存在。而中國正在對其他國家企業、居民在中國的金融賬戶信息進行調查,清理數據,并最遲在2018年9月開始跟全球主要國家實現信息互換(其他國家也在進行類似工作),到那時你轉移到海外的資產,也能被中國的司法、稅務部門清清楚楚地查到。
也就是說,2018年以后,主要國家政府聯手對居民個人、企業擁有財富進行監控的“天網”,將完全織就。除非你把自己的錢都換成金條或者美元現鈔,埋在阿富汗或者北非的沙漠里。少數貪官們的路堵死了,多數的老百姓可拍手稱快了。你看看劇里面逃跑的副市長丁義珍,雖說目前美國和我國沒有簽訂引渡協議,不能強制性抓回來,可是他堂堂一個京州市副市長,即使順利逃出國門了他也不敢拿著貪來的錢到處花天酒地胡吃海喝,也只能被人家隨意打罵、夾著尾巴在外面一個酒吧里面打打雜看看門,你說窩囊不窩囊。
最后,八項規定及一系列新規對官員身邊朋友圈的凈化和對孩子、太太們的教育,也從根子上為腐敗逐步消除了滋生的土壤和環境。近期,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推出《懺悔與剖析》欄目3周年之際,有媒體梳理至今被披露的22名違紀違法者懺悔錄,發現有12人在懺悔錄中將交友不慎作為自己腐敗的原因之一,占比達到54.5%。我們且不說這個“原因”是否站得住腳,但官員“朋友圈”的重要性確實不可小覷。那經過十八大之后“眼里不揉沙子”抓四風的重壓,如今官員的朋友圈又如何了?調查表明,經過三年以來累計查處包括違規公款吃喝在內的104934起案件的震懾和各種警示教育,黨員干部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到處呼朋喚友、團團伙伙、吃吃喝喝少了,官員的“朋友圈”確實得到了非常大的凈化。從剛開始大家的不適應以至于喊出“管得太嚴”、“官不聊生”,到如今很多卻是樂在其中:很多領導干部反映,如今下班能回家吃飯了,夫妻關系好了,孩子的成績提高了;有時間看書,有時間思考問題,精神世界豐富了,工作能力提高了;不再胡吃海塞,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三高”降低了,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八項規定出臺幾年,黨員干部由不適應到適應,由不相信到相信,由被動到主動。
不僅朋友圈凈化了,“枕邊風”、“家風”也凈化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自從習大大上臺以來,他對家庭教育是非同一般的重視,甚至提高到了執政基點的高度。他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經過幾年下來的理念普及,當今的社會顯示出了對于家風家教空前的重視。這觀點、這做法,我是相當的認同。試想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受到良好家風家教的熏陶,如果一個丈夫長期得到知足常樂、克己復禮的賢內助對工作的鼎力支持,那我們還有那么多貪官的產生嗎?包括《人民的名義》里面,廳長祁同偉和處長趙德漢這兩位“農民的兒子”,“從小被‘窮怕了’”就能成其為貪腐的理由嗎?那還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也是窮苦出身的優秀的農民的兒子?他們倆如果從小受到良好家庭的教育,還至于走上之后的犯罪道路嗎?
《人民的名義》熱播的原因,表面上是其直面反腐主線且挖掘深刻的精彩情節的吸引,實質上,我們看到的,卻是廣大老百姓對于目前黨和國家的最深切的希翼,希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尤其是我們的領導人,能夠真正意識到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且不要回避、不要諱疾忌醫。我在欣欣然暗自思量,這樣的希望應該不會落空,《人民的名義》,應該也昭示著人民“希望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