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傳奇小說《聶隱娘》,講述貞元年間魏博大將聶鋒之女聶隱娘的故事:隱娘十歲時,被一位尼姑帶走,聲稱是要指點隱娘。五年后隱娘歸來,家人問學了什么,隱娘說,尼姑讓她服下藥丸,給了她一把寶劍,教她武藝,隨后命她去取兩位惡人的項上人頭,她都做到了。家人聽后非常害怕。不久,隱娘和一位磨鏡的少年成親,父親去世后,隱娘夫婦成為魏帥的左右吏。魏帥與劉昌裔交惡,派隱娘行刺劉氏。劉氏神機妙算,恭迎隱娘夫婦,隱娘遂棄魏投劉。魏帥得知后,先后派精精兒和妙手空空兒前來刺殺他們。前者被隱娘打死,后者因隱娘略施小計、行刺不成便揚長而去。劉氏死后,隱娘偶遇其兒子,預言他將有大難,后竟應驗,世人亦不復見隱娘。
傳奇小說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古典小說逐漸從萌芽走向成熟。“小說”一詞始見于《莊子》:“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里的小說,指的是瑣碎的言論,內容如何,不得而知。西漢劉歆在《七略》中提及“小說家”的名稱,但所記之書后世不傳。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給“小說家”下了定義:“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了多言傳說故事或名人軼事的小說,如干寶的《搜神記》、葛洪的《神仙傳》、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到了唐代,出現了記述奇聞異事的文言短篇小說,名唐傳奇。傳奇小說產量豐富,除了《聶隱娘》外,代表作品還有《虬髯客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柳毅傳》、《李娃傳》、《紅線傳》、《章臺柳傳》、《長恨歌傳》、《霍小玉傳》、《梅妃傳》、《枕中記》、《離魂記》、《幽怪錄》等。這些小說中的一些情節和典故,常為后世文人所用,宋元明三代不少戲劇故事,都是在唐傳奇的基礎上繼續演繹創作出來的。
傳奇小說的主人公不盡是鬼神,而多是人,或是才子佳人,或是英雄俠客,總之,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上有著各種各樣性格的人。像《聶隱娘》和《紅線傳》,主角是參與到地方官吏斗爭之中的刺客俠士,反映了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各股地方勢力之間相互斗爭仇殺的社會現實。再如《李娃傳》和《霍小玉傳》,主角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反映了唐代士人以迎娶大家閨秀為榮的等級森嚴的婚姻狀況。大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傳奇小說提供了無限寬廣的創作空間,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具有較濃的現實和時代氣息。
雖然傳奇小說包含豐富的社會內容,但加入了很多純粹想象的元素。像《聶隱娘》中描述隱娘與精精兒打斗,說是有紅白兩面旗幟在床的四周擊打旋轉,后有一人從空中掉下來。又描述空空兒的神術,說是人不能看見他的變化,鬼不能跟隨他的蹤影,他能從虛空進入陰間,能用無形攻擊有形。再如《梅妃傳》中描述梅妃的魂魄進入唐玄宗的夢境,訴說皇上逃難時,自己死在亂兵手中,有人把她安葬在梅樹下,隨后玄宗前去挖掘,果然找到尸首。這些記述都超越現實,既驚悚又刺激,要說這樣寫有什么意義,只能說是純粹瑰麗奇特的想象而已。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發現《幽怪錄》中諸多篇章已經殘缺,但編者卻認為殘缺亦無妨,因為無關風教。明人、清人比較注重道德教化,做文章要有社會意義,即便言及怪力亂神、奇聞異事,也要獎善懲惡。而唐人,是真愛浪漫,愛作不受現實羈絆的無邊無際的想象,一面描寫現實社會中的人,一面卻賦予他們高于現實的特質,不論有無實際意義。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拍得如何,見仁見智,不過,隨著電影的上映,倒是使不少觀眾對唐傳奇產生了興趣。唐傳奇不只有《聶隱娘》,其余的小說也很精彩,茶余飯后,不妨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