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
腦子里突然很凌亂,一向自覺文思還算敏捷的我似乎是因為手中的筆太過沉重而下不了手。前日方才收到征文消息,不喜歡參加太過世俗的文學性比賽的我本來抱著好奇的心隨便翻了翻《落淚是金》這本之前沒有聽過名字的著作,仿若是一個深淵或黑洞,吸進去后縱使千萬般不愿也抵擋不了繼續下去的趨勢,跌落到一個什么程度呢--一整天的休息時間外加大概久違半年的通宵。
為什么對這本書如此較勁,甚至有很想要寫點什么的沖動?我想大概從“引子”里的那對因怕孩子上大學后無力承擔高額費用而服農藥自殺的夫婦開始就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不管是境況各異但同樣連學費都難以負擔的學生家庭,還是那些咬著牙堅持上大學卻經歷各種困難的“天之驕子”本身,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都很難釋懷,深夜時偶然還感覺眼睛進了沙子。那個時代離我們又有多遙遠呢?十幾二十年吧大概,還沒有我的二十剛出頭的年紀大。
“探究別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作者如是說。我還記得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說過: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作者毫無疑問算得上是一個勇士,那些血淋淋的現實換了現在溫室下長大的花骨朵們未必有勇氣面對。現在絕大部分的孩子哪懂得書中描寫的人們的那些艱辛與無奈?怕是連想都沒想過。如果可以,我倒想它們全部塵封起來,寧愿孩子們永遠做不了勇士也不要他們體會到那些艱辛與無奈。始終不過逞逞筆下之快罷了,即使幸福如今天的許多孩子,迎接他們的也將是生活的重重考驗,如宿命般,不過是換了種形式。卻不值得可憎可悲,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和驚喜,就像我們知道生命終有一天會形同枯井,卻依然如此執著、如此渴望地期待著潮起潮落,花開花謝。
我試著努力將自己的筆觸放得輕快些,莫名的沉重感勾起了那些我在青春期曾竭力思考的關于人生,關于命運的艱難命題。我并不覺得苦難離自己有多遠,盡管如今的生活已勝書中描寫的時代數倍,但我仍覺得一出門便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不止一次地我在外出游玩時看到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老奶奶就著張破席子或報紙躺在路上乞人救濟,不止一次地我想起作為留守兒童的歲月里我親身接觸的那些艱難困苦的鄉親和小伙伴們。我努力不去觸碰它們,就像書中寫的那些不愿接受采訪的貧困生們,我能體會到他們那種矛盾不堪的心情,我們也想當個勇士,可上了名為人生的戰場才發現連揮刀的勇氣都沒有。
我很欣賞地看到書的后面那些憑借自己的努力與勇士戰勝了貧困與挫折又反過來幫助其他貧困生的勇士們,他們給予了我勇氣的重新定義,一掃我閱讀之前章節帶來的陰霾。白芳禮老人自不必說,那些偉大的父母、教授老師、班主任們無一不令我感到了振奮,這就是希望吧!我想作者也看到了這耀不可息的希望,不然也不會有直面這么多痛苦的力量和勇氣。
特殊的時代會造就特殊的群體,困難與挑戰在哪個時代都不會缺席,關鍵的是有沒有敢于直面現實的勇士。看完這本書后我暗下了一個決心,那就是更積極更坦然地面對過往。除了之前經歷過的種種的挑戰與挫折,比如成為留守兒童的那段歲月,最近不能釋懷的應該是去年“三下鄉”支教時所見所聞帶來的落差,我試過從這段經歷中去寫一些什么,如前文所寫的那樣沒有勇氣揮刀,應該說是揮筆才對。那時我突然了解到即使是如今聲稱要全面奔小康的時代,有些地方竟然比我小時候還要困難得多。全村都是留守兒童、婦女和大都佝著背的老人,鮮有青壯年,當時正值收龍眼的時候,全村忙的無閑暇招待我們,我也明白那些農作物之于他們的重要。從住在學校看門人家里的一個小孩子那我了解到一些附近孩子的艱難境遇,比如父親臥病在床,母親外出打工,然后自暴自棄不讀書的孩子;比如這個看門人家里的孩子,看門人是他姑父,腳跛了,脾氣也十分不好,他爸爸外出打工了,媽媽嫌棄他爸窮,帶著兩個女兒改嫁香港了,留下他寄宿在學校的姑姑家里;又比如我很喜歡的一對姐妹,她們經常披頭散發,衣衫襤褸,姐姐不太友善,不喜歡和人接觸,妹妹則見了誰都傻笑著,孩子們對她們“敬而遠之”,說她們“偷”東西,從孩子們雜言碎語中我大概了解到她們家里只有體弱多病的父親,當聽到她們過冬甚至沒有被子時我的心分明是像塞了冰塊一樣的冷,努力忍住,生怕冰融化了化作眼淚留下來。我甚至不知道他們以后有沒有成為貧苦大學生的機會。當我明白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時,我的心情差到了極點,但我還是每天嘻嘻哈哈地牽著所有我能牽的孩子的手去沐浴陽光,去聆聽蟬鳴鳥啼,至少我的手溫可以驅散一時的寒冷,我懷著那種無力又美好的愿望度過了那段我不忍再觸及的時光。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還是在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直面現實的勇士。我想起通宵看完《落淚是金》的時候,我從陽臺向清晨的黎明遠眺,霧還是遮蓋著蒼茫大地,仿佛看不到盡頭。忽然稀疏的影子從操場閃來,那是基本每天都會有的早起跑步的同學啊。
是啊,我們始終不會缺少勇往直前的英姿的。
時間:2022-04-20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