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痛下決心放下小小的營生,奔走在照顧父親的路上。生命的意義對我來說,已經開始邁上了另一個臺階。盡管轉折中,有許多的不適應,但我還是邁上了這個不惑的層面。
如今,父親去了天國。雖然帶走了今生的父愛,但曾經的美好,一直深埋心中。
我獨自邁步在中山大學的幽徑上,靜謐的四周,除了大路中偶爾穿梭的汽車、自行車和來往的行人,便是站在兩邊的一行行高大的古榕樹和隱約的茶花樹彰顯著中大的深遠與聞名。
記得第一次來中山大學,是1991年的一個夏日。我經過廣州,特地來看望一個家鄉的小姐妹。她皮膚白皙、嬌小玲瓏,斯文而秀氣,名叫王芳。
她和她新婚不久的先生在他們有些擁擠的新房里熱情地招待了我,沒想到,幾年后,她隨其丈夫去了美國,然后在那定居了下來;從此,我們之間像斷線的風箏;一個飄逸于異國,一個流連于異鄉。
此次有幸成為毒藥App一員,參加3月14日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賴聲川,我心目中的廣州城”的演講。于是我又來到了中山大學。
因為來得較早,索性一人漫步在中山大學寬闊的林蔭大道上。
人生,許多的事皆因緣而起,因緣而生。今天能再次走上這條路,不是刻意,而是因為緣份的到來。
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1924年由孫中山先生創辦,1926年更名為中山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都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魯迅、郭沫若等著名學者和柯麟、陳心陶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校任教。
校園內,建筑純樸,莊嚴,錯落有致。庭院深深,古松與鳳竹林立。南來的春風輕吻著臉龐,路邊的花草輕輕地搖拽,深沉而和諧。
演講會址設在中山大學東區的中文堂。高樓聳立,紅墻白柱,門面清雅。
樓宇正門的左邊,有一座魯迅先生的白玉石塑像。懷著對一代文學先軀的敬仰,我特意來到魯迅先生的塑像前做了膜拜。盡管我站在他面前是如此渺小,但我自信:不是他文中的”豆腐西施“。而是和他一樣敢于用筆揭示現代社會的一名文人。
進入中文堂時,一樓大廳里己經站立了好多名前來聽賴導演講的年輕人。和他們比,我成了大齡姐姐。
大廳中央的麻石墻體上,有個巨大的圓形標志。中間雕刻著“中山大學中文堂”圖騰與中文標識。并有一對聯:
領百粵風騷開一園桃李
攬九天星斗寫千古文章
下午2:10分左右,我們陸續進入了會場。
沒多久,會場里面約300多個座位全部坐滿。
2:30分的時候,廣州衛視節目主持人鄧璐,也就是2012級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生,著一身白色套裝閃亮登場成為該期演講的主持人。
聚焦整個會場,青一色的年輕人?粗粡垙埑錆M活力的臉龐,我暗暗地感覺:文學的春天來了!
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我們期待的男神賴聲川導演輕快地來到主講臺。
他滿臉親和,一身休閑裝束,長發齊肩,頗有藝術家風范,讓我聯想到滕格爾相關的神情及模樣。很多地方,藝術皆有其共同性吧。
賴聲川先生,1954年出生在美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戲劇博士,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他29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舞臺劇27部、電視影集300集,另有劇場導演作品22部。他是市場的創造者,先后開辟臺灣舞臺劇市場、劇場影音市場、即興時事電視劇場,被國際媒體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
聽他說:為了藝術,曾在餐廳打工五年。83年回到臺灣。因為當時臺灣沒有文化,比較落后,也缺少藝術的土壤;所以,做為文化者,他認為應選擇一個最貧瘠的地方發展。
1986年他編導了舞臺戲劇《暗戀桃花源》,當時條件差,那個劇場還漏水。
到了晚上九點鐘有一只貓會走上臺來,固定的那個時候它要看一看,我們都認得那只貓。所以演《暗戀桃花源》的時候,我們的舞臺監督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只貓抓出來,騎著摩托車把貓丟到板材的田里。
當時我說你怎么那么殘忍?他說:沒有,不殘忍,就是把它放到板材去。我說那它回得來嗎?回得來,貓回得了家的。我說你為什么丟到板材?他說因為更遠的話沒有意義,正好這個點他算出來我們演完了,他剛好就回來了。這是臺灣非常非常簡單的小故事。
如果看過《暗戀桃花源》的電影,在劇場的入口有一個老伯伯,每個人經過會問他,那個是劇場管后門的有一位老兵,他也沒有家人,就住在劇場里面。我們的周圍有這么多人,他們臉上寫著很多故事,我們的社會是那么形成的。
現在回想起85、86、87這三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圓環物語》三個作品其實創造臺灣對劇場的一種渴望跟喜愛,也就是說劇場文化在那三年之內快速形成。
當然前面還有很多一些劇團,主要是南陵劇坊,我也跟他合作,奠定了基礎。那三年之后,話劇這件事情變成正常,臺北人生活中看舞臺劇是正常的事情。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故事。
有人說:廣州沒有文化!而我不這么認為。廣州的文化由多元化組合,我覺得走到哪都有故事的潛在。并且,每個人的臉上都有故事。它期待不同領城的藝術家去共同探索。
聽了賴導的這些話,我非常感動。
正如他所說:現在寫廣州的故事的人不多。廣州是一個有創意的都市,經濟的成長,應該與文化的增長是同步的!
小編回顧來廣州十來年,確實沒能知曉廣州有幾個故事搬上銀幕與舞臺。也許是小編孤柔寡聞,只知道除了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找不出其他。
而高速的傳媒與先進的科學生產力正逐漸讓一個城市的傳統文化與工藝在消失!正如賴導說:早年來廣州感受的一些特色小吃,再去尋味時,卻無處尋蹤。
賴導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戲劇導演,不僅知道自己要承擔起一份怎么樣的使命,而且懂得挖掘故事,展示藝術。讓戲劇生命經久不衰,如他的《暗戀桃花源》三十年依然是人們的熱愛。
以及后來的《寶島一村》、《一夫二主》等都是精典戲劇。
走近賴聲川導演后,我突然感覺了戲劇的魅力。并且計劃去欣賞賴導的《暗戀桃花源》。
因戲劇的牽引,我突然有了想改寫劇本的想法。甚至想有機會,也終有那么一天,把賴導演講結束后對廣州戲劇學院的學生以及在座的我所說的:期待廣州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大都市!而也有我那么一點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