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散文界,比比皆是短、平、快的文字,讓散文失去了她固有的魅力。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下一些報紙副刊刊發的散文得到印證。比如親情、愛情、友情、鄉情、懷舊憶舊題材一擁而上,泛濫成災;移步換景、面面俱到的游記,像導游詞、旅游廣告,缺乏主觀精神的積極介入、深度介入,沒有深層次的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節日性、季節性題材的散文應時而動,如清明、端午、中秋,春夏秋冬四季轉換。
這種應景散文、快餐文章的泛濫,不僅表現于文本的批量制作,更體現在作者的情感泡沫上。很多寫作者熱衷于兜售小情調和小感慨,迷戀于精神作秀,抑或以道德法官自居。除了一己的悲歡,我們從中很難看到更為寬廣的情懷,看不到對社會現實有力量的介入和穿越。而且,這類散文還有一個共通的特點——作者經驗老到,操作駕輕就熟,語言表述華美,結構盡善盡美,在寫作手法上形成固定格式,起筆、眼見(鏡像)、資料、古詩句點綴、結尾,形成固定流程,初看無可挑剔,細看既無新意,也缺乏深度。
有人把當前散文存在的種種問題總結為“四多四少”。一是書齋文字多,體驗性書寫少;二是宏大敘事多,個體生命感悟少;三是瑣絮濫情多,超越事物現象的精神深度創作少;四是寫泛泛生活的多,有深刻思想性的少。我認為這樣的概括是客觀準確的。散文不是形式,散文是有生命的,她的鮮活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思想。如前所述,什么季節寫什么,什么節日寫什么,這樣難度不大,毫無新意,篇幅短小的寫作,對于那些專為稻粱謀的寫手們而言,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一個晚上可以炮制好幾篇。試想,如此輕松的寫作,抽空了思想的敘事或抒情文字,能不淪為表面化的制作嗎?
我們說,文學創作的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能進入文學史的作品,都是那些在內容和形式上,皆有公認的新創造、新開拓的文學家及其作品。散文創作當然也不例外。創新,要求寫作者努力規避常規題材、常規立意的寫作弊病。
但這并不是說親情、愛情、友情、鄉情、懷舊、憶舊的散文題材就不能寫了,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文體,人間萬象、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均可涉及,但必須出新,必須有立意的突破,深度的挖掘。與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相比,當前散文創作卻顯得過于單調和淺表。那么,如何才能在老題材上翻出新意、寫出深度來呢?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最為重要:
一是題材上的創新。散文寫作沒有一個固定模式,一種語言,只要有思想,散文便有了靈魂,也絕非要一味地追求真實性。恰恰相反,虛構進入散文,使得一些散文看起來像小說,但它直抵事物的本質,力量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另一個是技術與詞語的創新。作家們的創作包含他們本身的地域、內心、知識、情趣、喜好、道德審美、人文精神等等因素。正是這些技術與詞語的創新,讓我們看到細致、綿密、張弛有度、汪洋恣肆的文字背后作家對環境、生活、內心、精神的反省。換句話說,技術與詞語的創新可以讓散文寫作更有力地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位作家談到,好的散文起碼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品質:一個是大的人文情懷,二是宏闊的現實和精神背景,第三就是應當有的獨立的品質,從語言到題材,從意旨到方式方法。我認為,這種說法對于改變當下散文寫作的現狀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