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一名女大學生也以這種方式體驗生命的意義。這場特殊的“人生告別會”引發市民爭議。有市民認為不吉利,也有市民主動參與,認為這種生命教育很有創意。(新華網4月2日)
一場生前葬禮在人們的面前發生了,如同電影中的畫面一樣,新穎、別致、另類。這場“葬禮”引起了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熱議,雖褒貶不一,但想法和初衷卻大致相同,對人能活著,能好好的活著,能活出生命的精彩都有相同的看法,只不過對體驗生命的表達方式爭議有加,特別是“生前葬禮”更讓人難以接受。
這名女大學生創作出這樣別具一格的生命體驗方式,來感受“死亡”帶來的“恐懼”和對“生命”的一一不舍。她無非也是在喚醒年輕人麻木的神經,要珍惜現在、珍惜青春、珍惜未來。雖然這種方式極端了些,另類了一些,但是她的初衷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
另外,那些不能理解此舉的人們提出質疑的聲音也無可厚非,畢竟花圈、哀悼、白布是人們忌諱不想看到的東西,特別是老年人更是避諱有加。誠然,勵志、奮發、感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不妨到烈士陵園或自然災害發生地身臨其境,用逝去的“生命”來解讀自己生存的價值。對于大學生們可以換一種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向生命宣戰,詮釋生命的價值彈奏生命的樂章,讓那些質疑的聲音可以釋懷。
大學生能夠對生命、生存有全新的看法和解讀,并產生更加積極向上的動力,我們社會要給予鼓勵,不能一桿子打倒不容人分解,畢竟他們是“剛出生的牛犢”,不能把他們生命的火焰澆滅在“牛棚”中。另外,既然這些大學生能夠帶頭勇敢地揭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就請拿出實際行動來,為社會和國家的建設標新立異,用成績來告訴人們,你們有著比“生前葬禮”更為具有說服力和實際意義的行動,你們是生命的領跑者。(張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