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出于人民教師神圣職業的需要,更是出于對青年學子的滿腔熱愛之情和對未來社會建設的崇高責任感,王淑芹同她的團隊,用了幾年時間撰寫的《大學生誠信倫理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一書,不久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近年來關于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一本難得的好書,全面深刻而且有創造性。
《研究》一書的好處,首先是它的針對性很強,全書從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相結合的大背景下觀察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尋求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意義和方法措施。例如,在論述大學生需要誠信道德時,既分析了誠信道德的類需要性,也分析了大學生群體的特殊需要性,指出誠信之德乃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大學生“立身修業的一種重要的道德資本”。這樣一來,原來似乎遙遠迂闊的道德說教,一下子變成了關乎大學生自身發展的最緊迫需要的貼心話題,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必然性和緊迫性躍然紙上。
將誠信道德與其他倫理學規范,以及心理學、文化建設的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全面研究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道德機制和文化機制,這是《研究》一書的第二個顯著特點。該書論證了誠信道德需要其他德行的支撐,分析了正義、忠誠、自愛、自尊、自重、責任、榮辱等等德行與誠信的密切關系。在對誠信道德進行全面的倫理學研究的同時,還特別注意援引并運用社會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分析人的諸種道德心理因素對人的誠信品性作用的機理,提出強化大學生對誠信道德正當性的認同、培育誠信道德情感和增強誠信道德意志的心理機制,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感知、道德思維、道德直覺、道德聯想、道德情緒、道德情感等等,轉化為道德需要和道德動機;并通過道德意志、道德理智和道德良心,以轉化為道德實踐。本書還特別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暗示與模仿、印象整飾等理論,系統地論述了大學生誠信人格形成的道德基礎,以及誠信道德文化建設的理論依據。
將理論分析與具體的道德建設措施密切地結合起來,這是本書的第三個顯著特點。該書詳細地研究了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的相關制度措施,提出五大機制理論:構建社會征信的制度體系、學校管理制度的倫理化、學校誠信規章制度的系統化、誠信獎勵制度體系化、學校誠信教育的多樣化。具體地說,采取四項措施加強大學生的誠信管理: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對大學生的個人信用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對于大學生的信用等級進行定性評價、推動大學生信用信息公開化和社會化。尤其值得贊賞的是,本書提出并論證我國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法德合一模式,指出單純的法制型和純粹德性型誠信建設模式的弊病,“在實踐上法德合一型誠信建設模式”是一種“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統一”的誠信建設模式。
《研究》一書的作者們肯于踏踏實實地調查研究,他們走訪了全國很多地區的42所高校,對于各個專科的學生,進行了9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包括學習、考試、學術、人際交往、助學貸款、兩性情感、求職、消費、網絡誠信,全面考察了我國高校誠信管理制度,研究了薄弱環節,組織了大量的座談和訪談,采集了數千份的抽樣調查。不僅如此,他們還研究英美等國大學生誠信管理體系,分析比較了誠信管理體系的差異,并進行了詳細的因素分析,從而準確地把握了我國大學生誠信道德的現狀。這種“通天接地”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理論學術研究不無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