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今年春節,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帶著簡歷走親訪友,把親戚朋友發展為自己的“就業信息員”,為畢業找工作“搭橋鋪路”。對于此事,你怎么看?大學生應廣泛開辟“求職根據地”
原本以為,畢業生的求職大戰在春節后才會拉開大幕,沒想到如今的大學生過年期間也沒閑著,帶著簡歷走親訪友,為畢業找工作尋求門路。相比于在家吃吃喝喝、無所事事的假期狀態,這些積極的求職者更具主動性和危機意識,也更懂得利用資源。
踏上工作崗位的人或許都有一段求職甘苦談,網投簡歷投到手酸,招聘會上的紙質簡歷也發出了成百上千份,但所有簡歷都石沉大海,沒有回音。有人說,大公司HR的郵箱每天都被各式各樣的簡歷“轟炸”,誰的簡歷能被點開查看全憑運氣。這種說法雖然無從求證,但是廣撒網投簡歷的效果甚微,這是很多求職者的感受。
但是如果有熟人推薦,簡歷被打開的幾率就大了許多。大四期間,通過學長學姐、老師親友引薦,獲得實習機會的大有人在,表現優異從而順利留任的也不乏少數。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不再拘泥于校園招聘和人才市場求職的方式,而是更加廣泛地開辟“求職根據地”。趁著過年走親訪友的機會,挖掘潛在就業信息,把親戚朋友發展為自己的“就業聯絡員”,所謂“寧錯求一千,不放過一個”,有難言之隱,也有可取之處。
有人把大學生拜年送簡歷的行為視為 “攀關系”,認為不該把親友聚會搞得功利化,我倒認為這件事沒必要上升到道德倫理的高度。親朋好友之間共享信息,互通有無,也是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一些外地上學的大學生,通過參加同學聚會,向本地的同學了解就業信息,尋覓就業機會,也純屬正常。找工作本就是件個人能力與機會并存的事,如果能增加可能的機會,為何不放手一試呢?靠親友博運氣未必“對口”
春節期間,大學生帶簡歷走親訪友,反映了現在大學生找工作確實 “亞歷山大”,但我認為這種方式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并不值得效仿。
先不說別的,大過年的,走親訪友本來就是為了放松心情,敘舊聊天的,但是你冷不丁地拿出自己的求職簡歷,難免會讓氣氛變得 “尷尬”,這種場合下提“找工作”話題有點太“沉重”。說的重一點,大過節的氣氛下,你“央求”別人找工作,等于給別人增加節日負擔。
再者說,這樣找工作的方式也不合理。即使你把簡歷發到親朋好友手中,先不說他們有沒有適合你的資源,即使有,也未見得適合你。你在招聘會現場或者網投簡歷時,起碼要看一下招聘單位的要求,以及考慮自己的求職意向。即使這樣大部分簡歷會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而把自己的簡歷交給“未知信息資源”親朋好友,其實不亞于 “買彩票求中獎”,這種投簡歷成功效率實在太低,成功完全得憑運氣。
利用親朋好友,增加找工作成功的幾率是好事兒,但是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解決,未見得一定親手送上簡歷,你完全可以和“可能有工作信息”的親朋好友提前打個招呼,讓其幫你留意,也在朋友圈、QQ群廣發“求助信息”,不見得非得等到春節聚會時遞上自己的簡歷。
說到底,靠親朋好友找到工作的事兒,只是小概率的事件。找工作這樣的“人生大事兒”,最后靠的還得是自己。很多工作都是“跑出來”和“網投出來”的,每年每月全國都有各種類型的招聘會,多去“跑跑”;網上的招聘信息,多去“刷刷”,總有一份工作在等著你。走“捷徑”只因求職“路”窄?
提到畢業求職,不少應屆畢業生就陷入了焦慮中,在這種焦慮的驅使下,“帶簡歷走親戚”成了大學生的一種新潮流,而這種潮流讓原本放松的家庭聚會、同學聚餐變得緊張了起來。
通過讓親戚朋友 “牽線搭橋”介紹工作不失為解決就業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雖然“快人一步”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連本該放松的節假日期間都要帶上簡歷造訪親友,讓人不禁想問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找工作是不是真的這么難?
在春節過后,各大城市都將迎來大型的春季招聘,這對應屆畢業生們來說將是挑戰和機遇并存的一個時間段。大學校園里的招聘會和面向社會的招聘會不在少數,許多大型企業往往選擇在全國范圍內面向畢業生進行招聘宣講,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競爭者,畢業生們“海投”的簡歷常常得不到滿意的答復。與擠招聘會、海投簡歷相比,找親友了解招聘信息并讓他們進行推薦是一種相對“偷懶”的方式,從假期的這種“忙碌”中,我們似乎也看到了現在的一些大學畢業生在面對求職困難的時候想方設法“走捷徑”的僥幸心理。
在招聘會的現場可以看到用人單位提供的職位不在少數,想來找份工作并不難。而較為辛苦或待遇較低的工作鮮有人問津,待遇較高的企業則是被求職者擠得水泄不通,不少大學生被心儀的企業拒之門外的原因不外乎專業技能不合格或社會實踐太少。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供需”不協調使得不少大學生沒有找到就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