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廣東,這是個餐桌遍布的地方,但我卻時常游離在餐桌之外。看著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家常小菜,或是魚肉大餐,卻實難和語文聯系起來。直至,那個夏天……
我的外婆是個地道的杭州人,滿身水米之鄉的味道。每回放暑假,我徘徊在蘇堤之上,難以找到穿梭在古代的感覺。因為不是在這個地方長大的人,我很難有一股書香味。
我向來是個俗人,世俗之人,帶著酒肉味。外婆最會做的就是“東坡肉”,這個名字沾染著濃濃的回憶。記得小時候,外公會提起那個詩人——蘇東坡。
我猜,蘇東坡也是俗人。他愛美食,愛到曾在《豬肉頌》談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聽說,西湖被葑草湮沒了大半時,他出現了。后來,他帶著這里的人們堆筑起一道長長的堤壩,它就叫“蘇堤”,我現在站著的地方。蘇堤給西湖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每到春天,冰雪融化的時候,蘇堤就會格外的漂亮。于是有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叫“蘇堤春曉”。
我不是一個偏愛風景的人,我沒有看過春曉時的蘇堤,但是我卻懂“東坡肉”里滿滿的都是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以此看來,他確實是個好官,還是個懂得生活的詩人。這是語文書上淡淡的一頁。
蘇州居住過許多美人,董小宛就是其中一個。董小宛是個秦淮八艷之一,除了過人的才氣,她有著把平淡地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的魔力。比如,人們把她發明的“虎皮肉”稱為“董肉”,與“東坡肉”相映成趣。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面、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制成酥糖,人們稱之為“董糖”。這常常成為人們的飯后甜點。
我從來不對文學上的東西感興趣,但卻偏愛美食。我有時喜歡廣東清淡的水煮豆腐,有時卻更愛宮廷的滿漢全席。
我開始發現餐桌上的美食和語文漸漸產生關系。例如,滿漢全席的“龍鳳呈祥”、“鳳尾魚翅”、“紅梅珠香”,宮保雞丁,踏雪尋梅……而語文成績很差的我漸漸的,變得越發喜歡語文。
傳說有一個廚師精通詩詞,每做一道菜,都能對出一句優美的詩句來。他曾用兩個雞蛋,做四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詩。第一道是兩個純蛋黃,幾根青菜絲;第二道菜是把熟雞蛋切成小塊,排成一字形,下面鋪了一張青菜葉子;第三道菜式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湯,上面漂著四只蛋殼。 這四道菜的詩句就是杜甫的《絕句》。
如此說來,這餐桌上的語文,隨著時光的沉淀,越來越顯得“秀色可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