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也從不離開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圍繞在我們身邊。這不,連餐桌上也看見了它的身影。
除夕夜,媽媽做了一大盤年糕,吃到只剩最后一塊時,我和弟弟不發生矛盾了,都想把這最后一塊年糕占為已有。爸爸說,那你們知道過年為什么要吃年糕嗎?誰知道,這最后一塊年糕就歸誰哦!我和弟弟愣住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心想,吃年糕還有為什么?看著我倆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爸爸樂了,清清喉嚨說道:“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
看著爸爸津津樂道,我那不服輸的個性又上來了。“除夕后不久就是元宵節嘍,那你們知不知道元宵節為什么要吃元宵呀?”我神氣的看著爸爸。爸爸紳士的做了一個請的動作,我乘機把最后一塊年糕夾到碗里,才慢慢說道:“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啪啪啪……弟弟開心的鼓起掌來,“你們都說了,那我也說一個,我知道月餅的由來哦”!“月餅——《西湖游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贊譽月餅 。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弟弟一臉得意的看著我們,我和爸爸相視一笑,也鼓起掌來。
“略同湯餅賽新年,薺菜中含著齒鮮。最是上春三五日,盤餐到處定居先。明天是大年初一,每家都要吃餃子哦,那我就來說說這餃子的來歷。”媽媽把剛下好的餃子乘到我們每個人的碗里,開始笑咪咪的說道:“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
“‘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這是粽子。”
“重陽節——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臘八節吃七寶五味粥……”
大家都在這個的文化氣息濃郁的餐桌上吃的也開開心心。詩歌的贊美也顯示了餐飲行業的濃厚文化底蘊。語文,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神秘悠久,源遠流長。
語文,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澄澈而明亮。
語文,如熏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純凈而寬敞。
語文,如令人心醉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安靜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