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哪幾所音樂學院?:全國有八所專業的音樂類院校:分別是北京、上海、中國、武漢(武漢音樂學院)、四川、沈陽、星海、天津、西安。
院系設置:截至2013年,學院有作曲系、音樂學系、民樂系、鋼琴系、管弦系、聲樂系、舞蹈系、音樂教育學院、演藝學院共9個普通本科教學單位,設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課部、公共基礎課部、繼續教育學院(含成人教育)、附屬中學、附屬小學等輔助單位。
學科建設:武漢音樂學院于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81年正式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1999年獲批“法學”門類的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并正式招生,2005年獲批為全國首批“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教育試點單位。有“藝術學門類音樂與舞蹈學”和“法學門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2012年開始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招收和培養攻讀藝術學理論(音樂)博士學位研究生。
師資力量:截至2013年,學院有教職工463人,其中專任教師300人,占全校人員的64.8%。
其中,具有教授職稱者27人,具有副教授職稱者84人,副高及以上職稱者共11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7.0%。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共18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2.0%。
學院專任教師平均年齡為40歲,其中35歲及以下教師共11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7.3%,36至45歲教師共9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2.0%,46至55歲教師共7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3.7%,56歲及以上共2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0%。
教學建設:學院重視師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成立東方交響樂團、中華編鐘樂團、民族室內樂團、合唱團和附中藝術團、附小藝術團,其中中華編鐘樂團與國際著名音樂家譚盾、馬友友合作,曾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東方交響樂團先后在我國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連等演出;2002年,還承擔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中國新春音樂會”,先后在德國法蘭克福“世紀大廳”和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展示了中國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領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國優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風采,均獲得好評
科研成果:學院省級重點“音樂學”學科,立足于音樂基礎課理論研究,注重音樂與科技聯姻,傳統與現代結合,使多個研究方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促進學科建設的健康發展,使這個學科不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居于領先地位。學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點項目,如編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的部分條目;《聶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譜錄音的工作、《全國中、小學生音樂欣賞曲庫》音帶32盒及《曲庫欣賞指南》2冊等。在計算機與作曲、演奏的結合,多媒體音、像、譜的自動生成、轉換,作曲技術理論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解放路校區雪景作曲技術理論學術數據庫、民族音樂文化與宗教音樂的研究方向,已出版專著12部,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編鐘樂學、律學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專家譽為“重大發現”和“有新的突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菲德邁致公函明確提出:這些成果是中國古代音樂研究的新曙光,歸根結底對世界音樂史的研究有重大影響。我院的道教音樂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內地,還在中國香港地區及日本、法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