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年前,我國的思想家荀子談到了人與自然萬物之本質差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智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與事物的區別在于人有知、有義,能組成有序社會并駕馭萬物,從而成為世間最寶貴的資源——人力資源。
何為“知”,曉得,如知情達理;學識、學問,如知識、求知、求知;通“智”,如“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有見識廣博、足智多謀之義。何為“義”,義字型為羊我結構,古時羊指代真善美,釋為“我向上呈獻真善美”,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導出了人類超脫自然界其他事物,駕馭社會的睿智、情感和方略。
大學生博覽群書,擁有出眾的才華,不乏“知”的涵量,但如何無悔青春、無愧于時代,則需要 “義”的思量。社會究竟缺少什么樣的人,答案其實很簡單——優質人力資源(即人才)。具備什么素質是社會認可的人才呢?首先,我們對人才屬性作些辨析。筆者認為,人才至少要具備三個特征:一是具有知識和能力,這是人才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也是人才本質屬性;二是具有投身社會實踐活動的潛力(心理素質、健康體魄、適應社會的個性品格等),這是人才的基本條件,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三是具有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理想,這是人才的基本屬性。研究表明,沒有正能量的人擁有知識和能力越多,對社會的破壞性越大。大學生群體人力資源的“義”,就是要在自己心靈深處構筑起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家園。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應當成為當代中國大學生前行的動力和精神追求。“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深情談到了中國人的家庭觀。既是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歷史傳承,也是領袖對每一個公民的深深期盼。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務本”;將個人人生目標融入中華民族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洪流,就是最大的“道”。作為未來社會棟梁的大學生,面對紛紜復雜、瞬息萬變的世界,矗立于轉型變革時代浪尖,善抓人與事物的根本區別,賦予“知”與“義”的嶄新內涵,牢守精神家園。讓國家情懷、社會責任和家庭孝道時刻警示自己,在無數次“刷夜”苦讀之后的哲思與明辨中,凝結成人生舞臺上自信的氣度與閃光的才華,譜寫不負時代使命的華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