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宣布,未來1年內,將在浙江128所高校中全部安裝計生藥具自助發放機,為高校學生免費提供避孕藥具。事實上,就在數月前,計生藥具自助發放機已經在浙江大學校園悄然出現……從諱莫如深,到提醒安全,再到免費提供藥具,這無疑是一次帶有鮮明色彩的巨大變化。而巨大的變化同樣難掩巨大的爭議:避孕藥具堂而皇之進入校園,免費發放,在保護健康的同時,是否意味著對大學生性行為的縱容?
高校發放避孕藥具并非首例,三年前,長沙某高校也成有此做法。因為涉及到中國人比較隱私而且不遠拿到桌面上說的事情,這則新聞一出,立刻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筆者翻閱各種關于此事的言論,持反對態度的人占大多數。所謂“談性色變”,性,在中國人眼里是個敏感的詞匯。如果在公眾場合議論此事,不僅會遭受鄙夷的眼光,而且還會被人們冠以“變態”的稱號。
仔細想來,我們為什么會對性有著巨大的抵制心理,說白了就是性教育的缺失,中國自古保持著一些傳統的思想,你不能說這些傳統思想過于俗套,但是有時候也需要有所改善與創新。
新聞中講,已經安裝了自助機的學校,也對此有不同的聲音。浙江海洋學院一位大一女學生說:“這不是對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暗示和縱容嗎?”她認為,這會帶壞學校風氣,她和她的父母難以接受。有學生認為,學生尚未完全獨立,無法對婚前性行為承擔起足夠的責任,安裝自助機的行為“太前衛”,從一定程度上對校園內性行為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實,學生的擔憂也是正常的,因為性教育的缺失,讓人們羞于面對此事。我國一直沒有針對性教育的相關教案,雖然零星有學校或者高校教授開設相關課程,但是微乎甚微,并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一項關于“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態度和行為”的調查顯示:85.5%的網友上學期間不知如何避孕,沒有接受過避孕知識教育;過半人認為性教育會讓青少年更早發生性行為;近半人第一次性交不采取避孕措施。
學校和家長擔心過早的性教育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擔心孩子過早進行性行為,但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早熟,早戀已是平常事,性行為也諸見報端。不妨把擔憂變成教育,讓孩子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教育課程,這樣更容易讓他們自尊自愛。
避孕藥具進校園,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舉動。現在的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并不少見,2014年《中國婦女報》的一項結果數據顯示,在我國所有流產女性中,25歲以下女性的比例高達47.5%,未育女性的比例更是高達49.7%,流產中首次妊娠的比例也高達35.8%,其中流動人口和未婚青少年以及在校大學生占絕對比例。對于性行為,我們要做的不是防,而是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