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但在當代社會卻越來越被漠視,沒有了以前的熱鬧景象。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作為中國的重要節日,卻還沒有圣誕節等一些洋節過的熱鬧、受人追捧。雖然時代在變遷,生活節奏在加快,但對傳統的傳承不應被忽視。
如今的中秋節正在漸漸失去其文化底蘊,親情時常受到冷落。當代社會更多的是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滿足需求,天價月餅層出不窮,商業目的大過祝福意味。祝福短信群發,有幾人發自內心?于是很多人感慨,中秋節越來越沒有“味道”。詩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原本是祈盼團圓的節日,團聚是其亙古不變的主題。中秋節最不該缺的是溫情,最應該“圓”的是親情。
而對于在外打拼的人來說,有幾個人能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父母家的身邊,陪伴家人賞月,嘗嘗媽媽親手做的菜,坐在一起聊聊天。都市年輕人在奔波的生活中,漸漸淡忘了這個團圓的日子,更多的是記得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熱衷于西方文化而漠視傳統文化。
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重視中華傳統節日,是任何一位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義務。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保護并將其發揚光大是民族個體不可推脫的責任。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莫如常相伴,伴詩話月品味道。
發展是進步的標志,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成果。但是作為中國人,別忘了自己的傳統。月圓之夜,莫忘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