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一句來自小品《扶不扶》的經典臺詞,引人深思。
當今社會對于“老人該不該扶”的話題引人熱議,一系列撞人訛詐事件已將諸如“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中華傳統美德逼到了懸崖邊下,豈能坐視不管?如何讓人們重拾道德善意,守住人倫底線,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媒體關于扶老人被訛事件的大肆報道,使最簡單的事變的復雜,使很多人看到老人摔倒后,置之不理,繞路行走。大家受媒體報道的影響太嚴重,怕遇到和媒體報道的一樣的事件,被老人訛,從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煩,百度搜“扶老人被訛”,就會出現成千上萬個相關信息、評論、討論來。從當年的彭宇案的報道,到2013年汕頭兩名高三學生看到一名騎電動車的老人林某摔倒后,立即上前將其扶起并護送回家。結果林某卻稱是兩名學生導致其摔倒受傷,要求兩人擔責并賠償。再到2015年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被訛。 這些新聞是真實的嗎?絕大多數都是真實的。媒體應不應該報道這樣的事件?也不能說不應該。但這樣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導致的一個后果是,扶助老人“不假思索”的行為,成為“三思而后不行”的舉動。這是我們媒體意圖達到的目的嗎?對于弘揚傳承美德和拒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試問,你會怎么選?媒介的輿論導向作用,超乎你的想象,你會不由自主的受它的影響,媒體為了博得群眾的眼球,將事件片面化,將其惡劣面放大化,從而影響人們正確的價值觀的判斷,社會需要的是正能量,扶老人被老人反訛的事情還是少數,大量的扶助老人后聽到一聲感謝的事情卻被忽略,因為在媒體人的眼中,這沒有新聞價值。
媒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不只是給大家以真實的報道,更多的是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助人為樂是我們優秀的優良傳統,我們不應該被媒體的幾篇報道,就對整個社會失去信心,從而使社會變的冷漠,世界上還是好人多,所以大家遇到老人摔倒,請在合理的保護自己權益的條件下,伸出你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