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22日《海峽都市報》報道,福建泉州一大學生微信“約炮”,遭遇一騙再騙,前后共被騙走2800元。
其實大學生“約炮”遭騙甚至受害早已非新鮮事了,而根據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編著的《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顯示,約七成在校大學生表示能接受婚前性行為。“新司機”屢屢上路卻一再遭遇“翻車”和上述調查報告顯示的數據反映出一個共同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認可比例升高,在性問題上越來越開放。
婚前性行為是好是壞,觀點各不相同。支持者說“你情我愿有何不可”,反對者則認為會給女生帶來巨大生理與心理壓力,倘若最后沒有那一紙婚書或者分手收場,豈不是雞飛蛋打?還有一種現象,有的男生會打著“我會對你負責的”旗號要求進行婚前性行為,“不上床就是不愛我”這樣的話也說得出口。但諷刺的是,大部分男性又希望自己的妻子是處女,在婚前沒有任何性行為,這樣的“直男癌道德綁架”,并不少見。
這樣的雙重標準,往往讓女生成為婚前性行為的最大輸家,不接受可能會失去目前在一起的戀人,接受則可能在日后的婚姻關系中成為影響夫妻關系的不穩定因子,乃至“污點”。
此外,婚前性行為當中隱藏著情感糾葛、健康隱患、意外傷害等諸多風險。我國每年人工流產達1300萬人次,而大學生正在逐漸成為“主力軍”。調查表明,有64.3%的女性是因為一時好奇沖動發生了性關系,直到懷孕不得不流產時,才后悔莫及。女大學生因意外懷孕,導致身體遭受損害甚至死亡的事件頻頻上演,早已為大學生的婚前性行為敲響了警鐘,但往往總是余音未絕,悲歌又起。
一起起肇始于婚前性行為的悲劇引人深思,性觀念的日益開放相比于傳統的三從四德、守貞、禁欲等觀念,的確是巨大的進步,但我們特別是尚未走出校園的大學生群體,真的應該打著性開放的幌子,任性而為、放縱自己嗎?
性行為的確能帶來身心的愉悅,但人之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在追求感官享受的同時,能考慮與顧及更多倫理、道德、社會層面的范疇。選擇婚前性行為是每個人的自由,但絕對的自由最后必將帶來枷鎖的禁錮。因而,作為擁有較高知識文化水平與層次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婚前性行為時,必須要能做到理智、理性,要問問自己能否承擔隨之而來的后果與責任。不能因一時貪歡,而深陷欲望的深淵無法自拔,進而給自己、他人、雙方家庭帶來無止境的苦痛。
面對性觀念越來越開放的大學生群體,作為校方也當有未雨綢繆的思維與行動。及時給學生補上中學階段欠缺的性教育,通過相關課程、講座、社團等形式,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性觀念與婚戀觀,而這將會是學生們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當然這也是高校應盡的管理職責。
大學生或許多已是成年人了,但擁有成年人的體魄不代表擁有成年人的心智,也不代表能承擔得起成年人的責任。避免婚前性行為成為大學生不能承受之重,顯然也是當下高校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