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我自己一周的時間,做你女朋友”,最近有不少網友在某拍賣平臺看到了這樣的一則拍賣消息。據了解,“拍賣自己一周”的是一名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女生。(5月8日 中國新聞網)
我們見過家境貧寒、在街邊擺攤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我們也見過通過選秀節目一夜走紅,還沒畢業就當明星的大學生。對于他們的表現,沒人覺得“不務正業”,對于他們個別人的成功,我們甚至擊節叫好。那么,女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拍賣自己的“神技能”,憑什么就引發爭議?
綜合近日來的熱詞,可能最刺激輿論神經的還是類似“拍賣一周女學生”這樣的標題。曖昧、刺激、嘩眾取寵,散發著濃烈“UC震驚體”氣質的標題讓此事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輿論鄙視鏈。
然而,自媒體的博眼球行為決不能成為貶低大學生展示自我的理由。用個別媒體的行為“懲罰”大學生,這是對社會新人的不負責任。
退一步講,臨近畢業的學生即便存在急于就業的浮躁心理,也并非那么不可饒恕。大學擴招16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從1999年時的85萬人,飆升至2016年的765萬人,這還不算職業學校畢業、初高中后不再繼續學業的學生。在此形勢下,最近十年,我們幾乎年年畢業季都看到同一個關鍵詞:“最難就業年”。年年最難,學生何其苦?
要馬跑,不能又要馬兒不吃草。我們當然都希望就業問題能在宏觀調控與經濟的增速中得到緩解,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不應對大學生創新就業方式的努力求全責備。
也許有人會說,輕談商業有損于大學校園嚴肅的學術環境。但換個角度來看,當下高校學生輕學術、重就業的傾向又根源何處?若學術就意味著清貧,要求多數人甘于清貧難道不是強人所難?層出不窮的新平臺恰恰給局面的改觀提供了突破口。
近年來,自媒體崛起使得“知識經濟”越來越強勢,自媒體用戶越來越深有感觸:“知識從未如此值錢”。而在本次所謂“拍賣女大學生”事件中,網絡平臺也不過是再次充當了為知識背書的角色。大學生也不過是通過新興的手段來向社會“展銷自我”而已,這種做法比雙選會上投簡歷更積極,比托親戚拜朋友介紹工作更“對口”,不僅不應該貶低,更應該予以鼓勵和必要的幫助。
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石,不可否認,作為高端人才,他們應該對自己有“貴族精神”的文化自覺。但這不意味著大學與商業平臺天然背離,相反,年輕人對于新興平臺本就有著更強的適應力,將他們隔離于商業平臺,不利于企業完善自身,更不利于學生適應社會。新事物出現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但據此對社會新人努力展示自我的行為諱疾忌醫,不僅強人所難,而且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