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在我們眼中看到的輕松,其實都背負了許多的苦難。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感恩,感謝我們都能夠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小編在高中時候就聽過丁立國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懂得感恩的故事,同時他也是一個敢拼的人,所以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篇鋼鐵冶金企業名人丁立國的勵志文章。
20年前,河北省豐潤縣一個初中生的理想是經商;20年后,他初中時期的理想實現了,他成為一家海外上市企業的老板。
11月中旬,在德龍鋼鐵公司里,34歲的董事長丁立國向記者談起了他的圓夢之旅。
第一桶金:還不清楚怎樣管理企業,企業就開始贏利
丁立國在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縣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新思想在他腦海里扎下了根,他不安于現狀的心里埋下了經商的夢想。
那時在縣城機關工作的父母更希望他能考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然而丁立國對經商興趣遠遠高于苦苦攻讀,他設想著高中一畢業就到深圳打工。
1989年,在父母的壓力下,丁立國考上河北理工學院機械系。在兩年的大學生活中,他始終沒有忘記商場的誘惑。丁立國說,那幾年機械的書沒看多少,國內貿易、市場營銷等經營管理類的書倒讀了很多。
1991年,丁立國大學畢業。這年春天,丁立國連大學畢業證都沒來得及取,就獨自一人跑到深圳,并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應聘到深圳市福田區物資局。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深圳就像一個初級老板培訓學校。在這里,丁立國向廣東人學會了經商不要首先考慮自己要賺多少錢,先應該為合作伙伴算賬,看他能掙多少錢,然后把自己的利潤加進去。
深圳市福田區物資局的業務可以做到全國各地,年輕的丁立國通過老家唐山這個全國重要的鋼鐵資源基地,先后為單位聯系了幾批鋼材,到年底一算賬,他竟然超過了物資局資深的老業務員,成為當年完成進貨任務最多的職工。
的南巡使中國經濟進入一個騰飛期,“鋼材”成了當時大家交流最多的詞匯之一。
1993年,已經在深圳闖蕩兩年的丁立國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回家鄉唐山創業。丁立國說:“對于沒有任何背景的年輕人來說,機遇是起步的基石。我比其他人幸運的是,抓住了機遇。”
丁立國說:“我還不清楚怎樣管理企業,企業就開始盈利。”這一年丁立國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丁立國沒有想到,別人用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積累財富的起步階段,他只用一年就完成了。
沒想到鋼鐵行業瞬息萬變,1994年鋼鐵價格一下子跌到谷底,全國各地的原材料漲價,鋼材滯銷,許多小軋鋼廠難以為繼,紛紛停產。丁立國的企業也不例外。丁立國認為,鋼鐵行業的嚴冬到了,但是整個行業并不疲軟。他利用第一桶金在家鄉成立自己的貿易公司,專營鋼材貿易。在這個過程中丁立國發現,僅僅利用原來掌握全國各地鋼材信息和渠道的優勢還遠遠不夠,擁有信息并不一定擁有市場,只用掌握了行業終端產品,才能立于不敗之地。1995年,丁立國開始從鋼材貿易轉向鋼鐵實業,不久他組建立國集團,開始打造自己的鋼鐵王國。
此后丁立國涉足房地產等行業,但均不成功,最終又回到他最熟悉的鋼鐵行業。他說,鋼鐵是一個可以做一輩子的產業。1999年,他開始收購一些縣辦大中型國企。不到30歲,丁立國已經在河北民營企業界小有名氣。
再次抓住機遇:將破敗的鋼廠發展為全國中寬帶鋼廠領軍廠家
丁立國認為,鋼鐵行業是有規律的,產業不會是一軟到底的。他期待著另一個騰飛期來臨。
1999年年末的一天,河北省農行的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個項目,邢臺市有一家鋼鐵企業,因管理不善停產幾年。這家企業大部分貸款源于農行,農行希望有實力的企業接盤。
丁立國當天趕到邢臺,然而眼前破敗的鋼廠依然讓他很吃驚。邢臺新牟鋼廠是一家中型企業,由于連續幾年市場低迷和粗放式管理,企業陷入惡性循環,長期拖欠電費、稅費、客戶貨款、工人工資、銀行利息,到1998年停產時,資產負債率高達122%。
丁立國作出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選擇,接手邢臺新牟鋼廠。他說,至少可以算三筆賬,一是財務賬,肯定不值得;二是發展賬,企業加強管理可以有更多發展空間;三是市場機遇賬,中國新一輪經濟快速發展期已經啟動。三筆賬算起來,機遇大于風險。
2000年4月18日,丁立國率領從唐山立國集團抽調的各類精英,進駐邢臺新牟鋼廠。6月8日,高爐重又點火。8月底,鋼廠的生產已恢復到原設計能力。
產品一下線,正趕上全國鋼材市場的恢復性上漲。丁立國說,運氣光顧善于抓住機遇的人。新牟鋼廠創造了一個奇跡,只用8個月就扭虧扭虧為盈,當年納稅60萬元。
丁立國連續3年對企業進行改造,累計投資13億元,使企業的生產能力由原來的年產15萬噸,提高到2002年的年產120萬噸。這一年新牟鋼廠納稅6000萬元,正式更名為邢臺德龍鋼鐵,并進入河北省重點鋼鐵企業。
邢臺德龍鋼鐵第三期改造引起企業管理層爭論。一種觀點認為,近期全國鋼材價格仍在上升,擴大生產就能帶來更多利潤。而丁立國認為,做鋼鐵產業不能短視,行業已過熱,總會有冷的時候,國家扶持的是技術含量高的鋼鐵企業。最終公司決定拿原本用于擴大規模的5億元資金全部投入高技術附加值的中寬帶鋼生產線。2003年,邢臺德龍鋼鐵成為國內少數能夠生產技術難度較高的板帶生產廠商之一,產品出口到韓國浦項、LG等國際知名企業。2004年在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時,邢臺德龍鋼鐵依然顯示出勃勃生機。
邢臺德龍是全國中寬帶鋼廠領軍廠家,可以影響全國中寬帶鋼的價格。丁立國說,我們不是做大而是做精,搶先一步發展了國家政策扶持的高端產品。
丁立國鋼鐵領域艱苦創業13年,德龍公司已穩步發展為一家擁有員工3300人、資產18億元、年銷售額22.5億元的大型民營鋼鐵企業,在2003年公布的1948家全國大型工業企業中名列561位。2004年預計銷售收入突破36億元,上繳稅金3億元。
財富的價值:為生活享受奔波,那是掙錢;為社會利益奮斗,才叫事業
2000年7月,丁立國突遇車禍,頸椎嚴重受損,險些癱瘓。他說,這段時間思索了許多問題,對財富的價值、成功的含義有了更深的認識。
丁立國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瞬間就可能消失,生命消失的時候財富失去意義。掙百萬元以上是自己的,掙千萬元以上就是企業的,掙億元以上不管你承認與否,實質就是社會的。為個人生活享受奔波,那是掙錢;為社會利益而奮斗,才叫事業。”
2003年,丁立國與其他24名民營企業家共同倡議,在全國工商聯系統發起了“讓百萬貧困農民脫貧,百萬下崗職工就業”的“雙百萬”活動。
邢臺德龍鋼鐵吸納了2800多名下崗職工,但在丁立國眼里,“下崗職工不是包袱,而是企業一批難得的財富”。某國營企業內退職工王英志師傅,在原單位是一名出色的天車技師,生活的重壓讓他一度心灰意冷。2003年5月王師傅到德龍鋼鐵上班后,激情又一次被點燃。短短一年中,王師傅摸索制作出了“天車教練模型”和“天車電路模型”,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天車工。2004年5月,王師傅被全總授予“全國熱愛企業優秀員工”榮譽稱號。
丁立國認為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把員工培訓作為公司給予職工最大的福利,他每年投入百萬元巨資進行培訓,并給每位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
“發展的德龍不但追求企業的發展,更注重培養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德龍人。”丁立國認為以人為本、以德治廠,“敬業報國、誠信守法”,是對企業名字中“德”的最好詮釋。
丁立國帶頭捐款籌集德龍職工內部互助基金,1998年,還為自己的母校―――河北理工學院設立“立國濟資助學獎學金”。10年來,丁立國為各類公益事業捐款捐物累計1000多萬元,
2002年年底,丁立國委托邢臺德龍鋼鐵所在的邢臺縣團委向社會公開招聘團委書記,這一舉動在邢臺市團組織引起巨大反響。經過選拔,劉金星脫穎而出,應聘德龍鋼鐵新一任團委書記。丁立國說,民營企業青年也需要組織,團委在凝聚青年、服務青工中具有其他組織無法替代的作用。2004年,邢臺德龍鋼鐵在河北省民營企業中率先建立青年中心,團中央、省市團委多次到德龍考察青年中心工作。
對事業、對員工、對社會的傾注給丁立國帶來了許多榮譽。他不僅是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副會長、河北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河北邢臺市政協常委,還先后榮獲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十大杰出青年、河北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河北省勞動模范、全國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等榮譽。
丁立國認為國內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首先是觀念的差距。在公司管理中,科技創新、環保節能和質量服務是工作的重心。4年來,德龍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采用國內先進冶金新技術,環保節能新技術,對生產、環保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鋼鐵行業是重污染行業,記者采訪時注意到,丁立國穿著白色休閑鞋的陪著一家韓國廠商在邢臺德龍考察。他說,一個企業的工作環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有沒有活力。
丁立國一年中的時間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時間在企業,三分之一時間看書學習,三分之一在外考察學習。他說,做鋼鐵行業百年老店需要不斷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在鋼鐵行業第一方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