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也有很多人大器晚成。其實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于他是否能夠堅持。高中三年,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下去,那么我們可以考一個好大學。在大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堅持下去,那么我們能找一份好工作,堅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接下來小編想將這一則歷史名人談遷的勵志故事送給大家。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陸續(xù)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
豈料兩年后,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fā)憤重寫。經(jīng)4年努力,終于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于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泄憤吧。這是一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后的痛苦,一個貧寒一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沉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xiāng)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一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談遷鎮(zhèn)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里都是破書,那里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談遷一直是靠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盡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jié)。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后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xiāng),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zhuǎn)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愿的答應了。后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xiāng),卻讓我干著干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后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