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再次強調了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發展道路上的深遠意義。這一論述極大地拓展了“三個自信”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闡釋道路、理論和制度相互關系,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文化理論,同時為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新的動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從內涵上可解構為三個層面:一是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強烈認同與自豪感;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著堅定信念,從發展實踐中把握文化發展前景;三是對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合理的揚棄。可見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導向,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必然結果與目標所在。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根本上推動了對中國理論、道路、制度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論自信更富有引導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動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現如今,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大學生群體中,情人節、圣誕節等已經被很多的青少年所普遍接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西方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和滲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封建社會早期,那時候文化交流是一種交流對等的文化交流活動,雙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活動。是一種相互交融 相互促進 相互提高 相互繁榮的文化交流。當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西方對中國的侵蝕和控制有戰爭和物質層面轉換到了精神層面,從依靠強權和暴力轉向了方式更為溫柔,但滲透性更強的文化侵蝕 。西方世界使用它們的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各種各樣的滲透。已達到它們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目標。這是一種新的和平演變,我們可以痛心的發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滲透,西方世界的目的已經實現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較幾十年前下降了很多,幾千年的文化被精髓被西方文化在短短的幾百年的時間里擠兌的缺少了市場。
文化自信是應對外來文化沖擊與侵蝕的核心力量。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別文化優劣,應對文化沖擊的核心力量,只有在準確把握自身社會本質以及社會發展階段與方位,掌握自己所處時代特點,并以此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從現實與具體的條件和環境出發,選擇適應與滿足當下實踐要求的文化觀,才能應對多元文化的滲透與侵蝕。
面對當今世界復雜的、多元的文化體系共存的現狀下,正確地認識中國現階段發展實際,把握時代需求,對各種不同文化的本質進行科學的辨識與把握,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理性的揚棄,實現對文化的理性自覺與自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自信是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與創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片面求洋、全盤西化的錯誤文化觀有所蔓延。文化自信就是不忘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歷史來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認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價值和正能量,才能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進而能夠在不同文化的價值比較中產生由衷的自豪感,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超越與創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還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