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閆仕浩)在十堰市博物館的展廳深處,一段關于鐵道兵的崢嶸歲月靜靜流淌。近日,我們懷著崇敬之心走進這里,在泛黃的史料、銹跡斑斑的工具與生動的場景復原中,重溫那群“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英雄們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的傳奇。
步入鐵道兵專題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鐵道兵群體浮雕。他們身著軍裝、肩扛鋼釬,眼神中透著堅毅與執著,仿佛正向著崇山峻嶺發起沖鋒。展區以“鐵血丹心筑天路”為主題,通過“烽火歲月”“建設洪流”“精神傳承”三個篇章,系統展現了鐵道兵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

(圖為同學參觀十堰市博物館來源:宣發部)
在“烽火歲月”展區,一份泛黃的作戰地圖吸引了眾人目光。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箭頭,標注著鐵道兵在戰爭年代搶修鐵路的路線。講解員介紹,從解放戰爭時期的“大軍打到哪里,鐵路修到哪里”,到抗美援朝戰場上“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鐵道兵始終沖鋒在最前線。展柜中,銹跡斑斑的鋼軌夾板、磨損嚴重的工兵鏟,無聲訴說著當年搶修鐵路的艱辛。
“建設洪流”展區則聚焦新中國成立后鐵道兵的建設足跡。十堰作為中國鐵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曾留下鐵道兵揮灑汗水的身影。展墻上的老照片里,鐵道兵戰士們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鑿山開隧,在激流險灘上架設橋梁,用簡陋的工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鐵路建設奇跡。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組襄渝鐵路建設的史料,當年鐵道兵在秦巴山脈中逢山鑿洞、遇水架橋,用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間鋪就了這條“地下長城”,其中十堰段的建設更是凝聚了無數鐵道兵的智慧與汗水。
在互動體驗區,幾位參觀者正通過VR設備“親歷”鐵路建設場景。“戴上設備仿佛置身當年的施工現場,耳邊是機器的轟鳴和戰士們的號子聲,太震撼了!”一位年輕參觀者感慨道。展區還陳列著鐵道兵戰士的日記、獎狀和家書,字里行間滿是對祖國的忠誠與對家人的思念,讓人為之動容。
參觀接近尾聲,一面寫有“鐵道兵精神永垂不朽”的錦旗格外醒目。從戰爭年代的浴血奮戰到和平時期的建設攻堅,鐵道兵用忠誠與擔當鑄就了“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的精神豐碑。走出展廳,陽光灑在博物館的廣場上,心中的敬意久久不散。那些沉睡在史料中的故事,那些鐫刻在鋼軌上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前行。

(圖為“鐵脈薪傳”實踐團合照來源:宣發部)
此次參觀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鐵道兵用生命和汗水詮釋的擔當與奉獻,早已融入十堰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激勵后輩砥礪前行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