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怡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E在巖外”實踐團聯合推出的科普課堂和貼心課業輔導公益服務活動持續進行。此次活動分為上午下午兩場,精準對接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現場反響熱烈。
當日上午,現場的主體觀眾為怡康社區的小學生群體。實踐團成員米世悅以“走進人工智能”為主題,開啟了為期兩個小時的科普之旅。他將課程分為生活中人工智能,AI與人類的區別,人工智能安全風險三個方面,從小朋友的視角出發,循序漸進,清楚透徹地為當地小學生講解了AI知識。課堂上驚嘆連連,互動踴躍,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科技奧秘的興趣。
科普環節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迅速轉換角色,組成了以李雅欣,王思宇為核心的“臨時教師團隊”,耐心細致地為小學生們輔導假期作業,答疑解惑。他們相處融洽,有問有答,堪稱“完美搭檔”。
當日下午,活動聚焦社區初中生群體。由潘浩雨,李浩斐領隊,實踐團帶來了更具挑戰性的“C++編程初體驗”課堂。成員們從基礎語法入門,結合生動形象的類比教學和簡易代碼實操,帶領同學們初窺編程世界的邏輯之美。期間,同學們興趣濃厚,積極提問,切實展現了少年的好奇與熱情。課后,在實踐團成員的輔助下,同學們積極嘗試編寫簡單指令,體驗程序運行的成就感。這次的科普課堂,在少年的心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認知的種子”也已悄悄埋下。隨后的作業輔導環節,大學生們針對初中課程難點,分為文理助學小組,提供了小組形式的針對性指導,以幽默輕松的教學風格,憑借扎實可靠的知識基礎,有效緩解了同學們的課業壓力。
此次實踐聚焦教育公平與青年成長,實現了雙向賦能。活動不僅為當地中小學生夯實了課本知識的學習基礎,更讓他們在實踐中領略科學的奇妙與藝術的魅力,促進其多維度發展。同時,與中小學生和社會的接觸也使實踐團成員更清晰地認識自身價值,為未來職業規劃和人生方向提供了參考。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說:“知識為船,愛心作槳,用智慧點亮童心,用行動詮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