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師來家“告狀”了:
“胡海,你平時不是在家里很喜歡說的嗎,怎么現在不說話了?”“劉陽,不要從‘牙齒縫’里說話,不要哭,想好了慢慢地說。”盡管媽媽和爸爸一再叮囑他們放松,但面對來到家里的胡美琴和何傳福老師,在合肥市朝霞小學三(1)班讀書的胡海和劉陽這對雙胞胎兄弟依然難掩拘謹,直到20分鐘后才回歸正常狀態。昨日中午1點,記者隨著老師來到胡海、劉陽的家中,這是這個家庭第一次在家里接待老師,可以看出事先經過了整理,很是干凈和整潔。
“胡海,今天大課間發生了什么你和爸爸說了嗎?”胡美琴老師的問題讓已經坐下來的胡海立刻站了起來,扭著手不說話,弟弟劉陽不安地看了看爸爸媽媽,低下了頭。看到胡海這么緊張,一臉疑惑的爸爸胡華義安慰兒子:“我和媽媽不批評你,但是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承擔。”從胡海蚊子哼般的聲音里,家長聽明白了事情的大概。原來早上三(2)班的一個同學用腳踢了胡海的球,胡海打了這個同學一巴掌,同學又踹了胡海一腳,憤怒的胡海用球拍打了對方,可能打得有些重,這位同學哭著去找了老師。“老師批評你們兩個人的行為時,你是不是表現得有些不服氣了?”胡老師問。“我沒錯,是他先踢我的球。”胡海突然大聲反駁道。媽媽劉春紅見了,忙輕聲制止道:“和老師這么說話不禮貌。”胡海看著自己的腳尖不再說話。
此時,一直沉默的弟弟劉陽走到何傳福老師跟前,小聲道:“何老師,我想和你說下我們小組遲交作業的事情。”話剛落,劉陽的眼圈就紅了。在劉陽哽咽的聲音里,何老師聽出了劉陽的委屈。原來昨天劉陽這個小組長按時收了小組的作業,但是所有小組中最后一個交的,導致作業本沒有被放在老師的辦公桌上,學習委員就誤以為他們沒交。“原來是學習委員冤枉你了,那你以后也要改掉拖拉的毛病,早點交作業就不會出現這個情況了。”何老師的話讓劉陽的眼淚又掉了下來,爸爸看了有些無奈,開玩笑道:“劉陽你說哭就哭,是在演戲呢。”
讓兩個孩子進書房練字后,爸媽開始和老師說起教育上的困擾。在他們看來,胡海和劉陽雖然是雙胞胎,但是性格迥異,且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胡海腦子靈活,但是性格倔強,爭強好勝,“他有一次和我說,自己有一個別人沒有的缺點,就是斗嘴斗不過別人。”劉春紅說,她和爸爸很擔心胡海這個性格將來走上社會要吃虧。而弟弟劉陽恰恰相反,性格溫和忠厚,卻非常敏感,也很感性,所以就是講述一個誤會也能哭好幾次。
爸爸則對孩子學習上的小毛病比較頭疼,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兩個人都很拖拉,如果下命令說作業必須10分鐘內做完,他們也能完成。如果不管,1個小時都完不成。”對此,胡老師建議家長除了督促外,還要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嚴格按照這個時間點執行,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時間久了養成學習習慣,磨蹭拖拉的毛病會有所改善。家訪結束,胡海和劉陽送兩位老師下樓。記者問胡海對家訪有什么感受,他悄悄回答道:“原來老師也會告狀啊。”
尷尬:很多家長只問學習
按照規定,學校在開展大家訪之前,應該適當征求學生的意見,看看學生們希望老師在家訪中告訴父母哪些方面的情況;家訪后也要統計家長的意見,看看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有什么建議。而從目前家訪情況看,絕大多數家長對家訪的期待就是學習成績的交流,關于孩子的性格、習慣等方面卻很少涉及。
“最關心的還是學習情況,這個話題基本占了家訪聊天內容的80%。”合肥市朝霞小學的胡美琴老師告訴記者,走訪的家庭里,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先和老師交流學習,問問孩子最近學習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上了什么興趣班或者特長班。從家長反饋的意見中來看,他們絕大多數表示,希望學校能創造機會,讓家長多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事實上,胡美琴在家訪中發現,很多孩子在家中當“少爺”“公主”慣了,脾氣比較大,但卻沒有家長愿意就這個問題和老師討論;有的孩子性格內向,老師提到這個問題,家長卻并不了解,“性格、行為、交流和溝通等都是家訪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家長忽略了這些。”
“老師,我孩子視力不好,能不能換個位置”“孩子平時注意力不集中,老師你上課多提問他”“孩子比較調皮,老師你多看著他”……對于老師們來說,這樣的對話在家訪過程中也不陌生,“求關照”成了家訪中的另一個普遍話題。合肥市一小學吳老師告訴記者,她在一學生家中家訪后,家長當即拿出兩張購物卡,希望老師將孩子的座位調整到前排并不變。事實上,學生的座位都是輪換的,這種要求和行為就讓吳老師很是尷尬,推辭了好久才得以離開。
爭議:傳統家訪是否必要?家訪讓家長和老師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尷尬,在信息發達的當下,是不是還有必要用上門的方式家訪?“剛開始我也有這個疑惑,但是實地走進學生家門,就會明白面對面的交流是多么必要,除了教師的責任外,還對孩子多了一份情感。”胡美琴老師告訴記者,這次大家訪的任務并不輕松,以她為例,她要承擔48個學生的家訪,而且只能利用教學之外的中午和晚上時間,壓力很大。但是從目前走訪的情況看,收獲和感觸也很大。
胡美琴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班上有個同學很調皮,所以被列入首批家訪的對象,可是到了他家后才發現,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只會給孩子做飯,卻不會管教他的行為。由于老人精力有限,家里很臟亂,平時飲食也非常簡單。“了解他的情況后,我對他的行為就多了一份寬容,他的調皮和搗蛋,和父母不在身邊有很大關系。”
走進家庭后,不少孩子在家里的狀態都讓老師感到意外,例如有的孩子性格自卑是因為家庭貧困,有的孩子性格急躁是因為有個動輒打罵的父親,有的孩子成績差是因為父母放任他打游戲,這些都是以往電話、QQ聊天中無法了解到的。老師說,只有了解這些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與孩子、家長進行溝通。合肥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負責人吳慶防告訴記者,近年來因為網絡興起,原本沒法交流的信息通過QQ群、微博、微信、手機等形式都可以交流,但是老師得到的信息并非都是真實可靠的。而傳統的家訪模式則有助于學校、教師更深入學生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吳慶防介紹,這次家訪的對象是有選擇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學習等方面有一定欠缺的孩子,這部分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平時很少與老師主動溝通的,所以老師主動走進他們的家庭和生活顯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