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
三成受訪學生坦承心理有“陰影”
近日,通過街頭詢問、社交軟件及電話采訪等方式,記者隨機向近百位在校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發現,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內心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信息,也有一些問題因為不知道如何向別人訴說、排解而導致壓力的產生,讓原本坦蕩的心理產生一些陰影。對于壓力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是源于對前途的不明確,對就業的過度關注導致。在憂心就業的這部分人中,專業知識和技能、相關工作和實習經驗、父母的期望等又成了他們主要憂慮的方面。除了就業之外,情感方面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多數受訪者表示,會因為情感問題產生心理波動,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走出陰影,只有少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可以積極調整心態,走出陰影。
面對心理壓力,大家選擇如何排解?近半數的問卷填答者表示自己可能只是默默忍受,不知如何排解,30%受訪者表示傾向于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通過轉移注意力來緩解壓力。此外,也有不少人選擇向他人傾訴以排遣。對于心理問題對學生心理和身體的危害,受訪者們雖然在意的程度不同,但都認可其對心理和身體可能帶來的多種危害。
原因
入學畢業“銜接段”易焦慮
大一新生不知如何與室友交往,大四找工作時害怕面試……在大學生還沒進入社會之前,有許多東西要學習,很多人都會感覺“壓力山大”。有研究數據顯示,不僅大學生,國人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也令人擔憂。中國人中70%左右的人處于精神“亞健康”狀態,在年滿20歲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礙的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歲以下未成年人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約3000萬人;大學生中16%~25.4%的人有心理障礙。
“現在學生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比較大,不僅要完成學業,還需要參加各種活動、競賽、評優,因此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重視、不及時解決的話,一些不適的癥狀就會慢慢開始影響學習、生活、社交,導致社會功能下降。”國家二級注冊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羅麗告訴記者,現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類型、種類增多。特別是應屆畢業生作為求職的主體,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敗都要學會及時排解情緒。羅麗建議,大學生們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緩沖階段,比如從大二大三開始慢慢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了解社會,通過師兄師姐了解職場的相關內容,完成整個過渡階段,從容應對求職之路。同時,在整個求職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做好準備,例如制訂目標,做好面試的形象準備以及相關的現場模擬等。在求職過程中,不少學生會出現不適應社會人情世故的情況,認為社會復雜,擔心自己耿直的性格無法生存。對此,羅麗認為,職場中的歷練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剛出象牙塔的應屆生總會擔心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但在經過職場的洗練之后,大學生們會逐漸褪去青澀,融入社會,也會了解到自己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除了要畢業的老生容易焦慮外,其實新生也是容易焦慮的群體之一。“大一大二學生主要體現在發展過程中的迷茫,目標缺失;大三大四學生主要是何去何從的抉擇問題,人際關系包括友誼、愛情以及家庭關系等。”羅麗說,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第一次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而隨之而來的學業、人際關系壓力,又讓他們無所適從。除了對學校生活不適應、未來發展迷茫而出現心理問題以外,因親子關系而前來求助的學生并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