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巢湖學院赴梅渚鎮兒童幫扶團來到安徽省郎溪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為期7天的實踐中,以"教育幫扶+心靈陪伴"雙線模式,為當地留守兒童帶來了一場印象深刻的暑期課堂。
團隊成員通過問卷調查對當地兒童的課堂需求進行了系統性調研。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孩子們更渴望充滿趣味與驚喜融合的課堂形式。為了精準貼近孩子們的需求,團隊成員以主題宣講,課外游戲,手工制作,故事分享等方式陪伴孩子們,既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同時守護他們的童真童趣。
圖為團隊成員唱響當地童謠“月亮粑粑”。王蓉蓉 供圖
團隊成員開展了“鄉音傳情”主題宣講活動,以童趣化方式傳遞家國情懷。活動中,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重溫“月亮粑粑”,“搖啊搖”等耳熟能詳的童謠,用親切的鄉音搭建情感橋梁。讓他們在熟悉的語境中感受家鄉與國家的緊密聯結。隨后,播放當地英雄用方言自述自己的故事,同時我們會鼓勵孩子們用各自的家鄉話分享未來夢想。一位10歲的小女孩用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描述著當老師的夢想:“我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站在講臺上教小朋友們”。
為精準了解當地教育現狀,志愿者們設計針對性問卷,圍繞課程需求、家庭陪伴、成長困惑等內容展開調研。以平等姿態與孩子們交流,耐心記錄“想要一本童話書”“希望有人輔導作業”等細碎心愿;聯合本地隊員走訪家庭,用真誠溝通打消家長顧慮,收集到關于教育資源、課后陪伴等方面的真實反饋。
圖為孩子們戴紅領巾宣誓。秦劉亮 供圖
支教期間,志愿者們既聚焦知識傳遞,更注重情感陪伴。在“紅領巾的儀式感”主題課上,志愿者們不僅教孩子們佩戴紅領巾時,手把手示范系法,講解紅領巾的象征意義,還帶領他們用廢舊布料制作“特殊紅領巾”。其中一位五年級的男生在紅領巾上繡上了“科學家”三個字,他說:“以后每次系紅領巾,都會想起哥哥姐姐教我的航天知識。最后志愿者們帶領孩子面向國旗莊嚴宣誓,孩子們帶上紅領巾,面向紅旗莊嚴宣誓,那字字鏗鏘的聲音里滿是不容動搖的堅定。
圖為志愿者和孩子們共同制作手工藝品。袁夢慈 供圖
課外時光同樣精彩。志愿者們開發了"傳統游戲新玩法",將數學運算融入跳房子游戲,用英語指令玩老鷹捉小雞。更令人動容的是"秘密朋友"活動,每個志愿者會默默關注一個內向孩子,通過小紙條、手工藝品等方式建立情感聯結。志愿者趙佳佳說:"有個孩子收到三張鼓勵紙條后,終于主動舉手發言了,那一刻所有人都紅了眼眶。志愿者們還會發放繪本、文具等禮物,不搞形式化捐贈,而是結合孩子們的興趣精準對接需求。這些細節里,藏著不帶功利的真誠,讓孩子們在被關愛中學會愛與分享。
圖為教育關愛服務團出發宣傳合照。蔣佳樂 供圖。
這場實踐帶來的改變是雙向的。正如團隊成員王蓉蓉所言:"我們原想點亮孩子們的星空,沒想到自己的內心也被照得透亮。"這些年輕人在付出中重新認識了鄉村中國,而孩子們則在陪伴中看見了更廣闊的世界。這份雙向奔赴的情誼,或許正是"三下鄉"活動最動人的價值——它不僅是一次服務,更是一場關于生命影響生命的生動實踐。(通訊員 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