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素食,一念思量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邵逸夫樓地下,前年開張了一家全素的素食館。由于新校園尚在不斷地裝修,本來挺好找的一個地點,變成了要繞一大圈才能到的地方。而它旁邊又正好是圍閉的工地,遮擋了它大部份的光線。它的裝修也不出彩,透明落地玻璃,灰色調的環境布置,只能說很干凈整潔。
但就是如此的一個地方,卻漸漸聚攏了越來越多的食客。去年剛開張的時候冷冷清清,現在門庭若市。每天中午若是稍晚,常常是需要排長長的隊,等上個十幾二十分鐘不算稀奇。在港大所有食肆之中,它的平均消費是不算便宜,也可以更直接一點說,很貴。不過身邊的人都交口稱贊,于是木蘭也去嘗試了一下。
它的名字叫做“一念素食”,英文翻譯作“Bijas Vegetarian Restaurant”。bijas是梵文中“心念的種子”的意思。這家店,以它誠心的食品出質量量和富有人文關懷的經營理念,贏得了客人的支持。
“一念素食”午晚兩餐都是以自助餐形式經營的,但每個拿到食物的人都十分珍惜,基本不會看到這里有人倒飯或者浪費,大家大都會吃個干干凈凈。因為每250克37元的食物價錢,讓食物在食客心中瞬間就變得珍貴起來。但混了紅米的糙米飯和例湯是隨便裝的,吃飽為止。它每天都會做各種不同種類的素菜,大概一次擺出來十個品種,甚至吃完飯再去看看,就已經換了別的菜色了。但人們都很珍惜,不會多拿。
在這里吃飯,除了要對盆中餐負責,對錢包負責,還要對剩飯剩菜負責。因為這里吃完飯要自己拿餐具去餐車,如果剩了飯菜,你還要自己倒掉。誰也不愿意花那么貴的價錢買來的素菜還要親自倒掉。不同的經營方式,透出不同的經營理念。它經營磅重的自助餐,每一次掂量手中的食物,也會給自己一次思考的機會,吃多少就飽了,飽了就不要多拿。之前有見網上說,推行“空盤行動”,港大也在各個餐廳貼了提示的海報和標語“empty plate”。可是無論海報貼在多么顯眼的地方,無論標語寫得多么動人或觸目驚心,但餐廳的剩菜桶依然每天滿滿的。
想起《朱子家訓》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思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對于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人們來說,恪守著這樣一種行為準則,似乎是跟“早睡早起,三餐定時”一樣,雖然看似簡單,但難以做到。
但這個世界,其實還有很多人生活在饑餓的生死在線,很多人沒有一頓飽飯果腹。也可以設想一下,自己最餓的那一刻,對食物的渴望絕對是幾何級別飆升。那么,請牢牢記住那一刻,在往后的人生當中,每一次想浪費食物,每一次想去買東西吃,就要想好,如何對待剩的食物。在甲骨文中,很多關于食物、器皿這樣的字,教授說,這是因為吃食在那個時代是件關于生存的大事。其實即使在今天,吃飯也是人類能夠繼以生存的大事,誰可以離了三餐還能活下去?只是這件事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漸漸被人模糊了它的本義。食物變成了交際場的道具,食物變成了炫富的手段,食物變成了發泄情緒的工具。食物不再是讓我們捧在手心覺得珍貴的東西,不再讓獲得它的人懷有感恩之心。人們肆意糟蹋著糧食、蔬菜、水果、各種能吃的動物。人在那一刻,其實變成了魔鬼。
在一念素食吃一頓飯,讓我可以想到很多。一念素食,一念思量。它在經營的不止一份生意,還是播撒一顆種子,對待食物、對待世界的善念的種子。
它的裝修樸素淡雅,椅子都是從香港一所學;厥赵儆玫。室內的燈是老板從一群中學生手中買回來的,是他們花了一個暑假用廢棄塑料瓶制作的。負責收錢的工作人員是聾啞人,盡管如此,但溝通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我們多一點的關注,就會發現這個時代的美好。你愿意在遞錢的時候,給她們一個微笑,她們會報以更燦爛的笑容。我們如果對待同類都無法心平氣和,用心愛護,那么如何要求人類可以善待整個給了我們豐富資源的地球,地球上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
一念素食的虹吸咖啡、所有的茶品都是受推薦的,還有下午茶的點心,老板請來了功夫很好的師傅在店里為食客烹調制作。這里的湯飯菜肴也沒有添加什么味精和濃油之類的,這一點,可以相信自己的味覺,身體是不會欺騙我們的,人往往只有自欺欺人。盡管是全素的餐館,不過沒有了蒜、蔥、姜、蛋等的素菜,也可以吃出滋味滿滿的一頓飯。吃完不會覺得膩,反而素食的清淡會洗滌了腸胃,讓人覺得清爽不少。與此同時,也飽了。是真正的飽腹,不是腦滿腸肥。
一念素食,一念思量。讓我們回歸到寧靜的思考和平靜的生存狀態,撇去生活的浮沫,過濾情緒的渣滓,不要給自己的生活扔進太多的添加劑,簡單便是真,便是好。
時間:2023-05-13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