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動的天平
在羅素《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快樂理想》一文中,看到一段可愛的文字,讀著只覺自己熱血沸騰,民族情感迅速升溫,炙熱。在此文中他如是評論:“西方人醉心于權力,而中國人只是醉心于清閑娛樂;因此,中國人溫和,中庸,不好斗,中國人打仗幾乎不流血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政治也比西方更少殘忍性。”一下子就仿若回到了老子構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外來”的小國寡民理想社會,也頗具“桃花源”,“烏托邦”的神秘色彩。
可是,我忍不住要問這就是源遠流長的中國風貌嗎,是久經沙場,千秋萬代,風云轉變的中國嗎?我不排除其中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可“更少殘忍性”這五個字就能概括中國嗎?這是贊揚我們國家制度的慈眉善目,還是諷刺人民的愚昧無知?
在此,我們還是要感謝羅素先生滿足了我們的民族虛榮心,讓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升騰不少。可是他在褒獎中國人的理想而貶責美國以及歐洲的理想的時候,對中國的歷史了解了多少?他只是在中國生活了不到兩年,對華夏文明的剖析到了哪個層面,對中國帝王將相間的崇拜有多深的認識?他推崇儒家思想無可厚非,可是這樣可愛的描述確實不敢恭維,總覺得帶了點入鄉隨俗的奉承之意。我想,如果他真正的了解到孔儒文化在成為正統思想過程中,孔子及其弟子是怎樣的千辛萬苦,備受冷眼,儒家文化又經歷焚書坑儒,株連九族,主流之爭,戰爭與鮮血,文字煉獄的刀山火海,相信就不會輕描淡寫地說出“中國人打仗幾乎不流血的”的善良評述了。
羅素是個知識淵博,融貫中西的博學者,他在哲學、數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的哲學觀點多變,以善于吸取別人見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而著稱,此般能人,確實無可挑剔了,可有時候的某些言論還是讓人感到帶了點功利性和俗氣味兒。可是當下有些青少年作家卻激情飽滿,自以為不可一世,憑著幾篇華麗語言砌成的散文,就宣稱是“散文家”,寫了幾部青春網絡小說,就宣傳為“知名小說家”。甚至大言不慚地宣揚自己是主流文化的主導者,是新時代的領軍人,有一種文學界沒有了他們就會沒落的感召,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特別是時下很多流行網絡作家,傷感唯美的文字,感動曲折的情節,華美如畫的人物,凄艷傷痕的結局,讓不少青少年終日陷入郁郁不歡的生活之中,放佛要比拼誰醉生夢死,誰肝腸寸斷,誰頹廢到底,仿若滿世界都是唯美奢華而又悲劇收場的愛情在主導。我個人是不贊同時下的“網絡傷感文學”的,總覺得矯情得難受。青春本來是用來揮霍的,而不是拿來哀悼的,真正到了“知天命”的人是不會矯揉地整日悲嘆年輕的感情無疾而終的。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有些人宣稱主導邊緣文化,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憤世嫉俗,哀傷凄怨之情懷,我總覺得有種頂著光彩奪目的皇冠來訴說灰頭土臉的無奈的虛偽。依我看,他們說自己是邊緣,其實是想擠進主流,但是當你揭穿了這個事實,它有偏做出一副孤標傲世的態度來,讓你說不得,言不能,粗俗點說是: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感覺。所以在報上看到郭敬明的《小時代2.0》定價奇高,讓他成為文學界富翁,而很多經典之作卻無人問津,很多苦心鉆研的學者卻不被理解的時候,我不禁痛心。
我并不排斥網絡青春小說,不涂抹邊緣文化,也不批評要站在時代前沿的新一代,可是在接觸“快餐文化”的同時,是否也要注重內在修養,注重經典解讀?現在大學存在某種令我頗為費解的現象,某些大學生,要奔走周旋于多個社團,參加數不完的活動,對于讀不讀文學作品不關心,搞不搞學術研究也無關緊要,只要參加足夠多的活動,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到了考試抓住復習要領,多方討教考試提綱,照樣高分,一樣光耀門庭。特別我的某位成績極好中文系朋友,看文學作品只看簡介,拿一疊豪華字眼堆砌一起拿去發表,每天生活得如魚得水,好不逍遙自在。某日我去討教學習高招,她滿面春風地說:“現在的大學,其實只要績點高,發表幾篇文章,參加幾個社團,好工作就易找啦,每天鉆在書堆里苦讀研究有什么用啊……”我頓時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自己“誤讀圣賢書”兩年多啊,不禁覺得悔恨不已……可是,如果如她所言,那研究學者就真的是“愚笨如牛”啦?
記得顧況在《茶賦》中評論到天子嘗茶與幽人品茶的不同,“羅玳筵,展瑤席;凝藻思,開靈液;賜名臣,留一客;谷鶯囀,宮女顰;泛濃華,漱芳津;出恒品,先眾珍。”這是天子嘗茶之盛況,只見極盡奢華,富麗堂皇,珠搖玉墜,展現皇家的一排華麗非凡景象。可是這還是茶之道嗎?品茶向來注重安寧,這樣妖艷轟動,反倒像觥籌交錯的宴席了。“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臊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杏樹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此乃幽人閑客品茶之道。他們斟茶清淺,品茶細微,酌茶淡雅,啖物清素,重在實質而非排場,著意于心靈感受而非視覺刺激,所以于陽光疏離的深山古寺之間,溪流清澗為樂,桃花杏香為侶,沉淀于世俗的偏僻角落。這兩種人都是品茶,可是方式不同,效果也自然不一樣。幽人在偏僻得甚至沒有木柵欄和野玫瑰簡陋郊野,有的只是寧靜,有著一種與世無爭的淡泊,卻擁有一雙看透世事的慧眼,文化的傳承就是需要這樣的無功利慧珠。
那我就做一個幽人吧,不能如王維般“獨坐幽篁里”扶把瑤琴自娛樂,也學著沉靜淡泊,假裝半個認真鉆研的笨拙小魚,在邊緣與主流之間逡巡,多吸收養分,或許可以在某日撿到幾片從自己身上墜落的華美鱗片:白紙黑字,滿紙風月,寫的卻都是文化,雖說是文化,卻滿紙風月。此乃拙劣小魚兒蘆花美夢也。
時間:2023-06-13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